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不可持续危机的根本出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目前,全球绿色转型处于关键十字路口,个别大国在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上开历史倒车,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阻碍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进程。
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发展形势下认清正确的历史方向,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加快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实质。这就需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献原著中寻找答案。在此历史关口,《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不仅对于理解和加快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也成为中国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新范式的重要思想与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代表人类发展方向
《文选》首先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生态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发展奇迹。中国为什么不继续过去的发展模式,而是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并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转型?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建立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生态文明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文选》指出,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这种全球范围的不可持续危机,背后是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发展范式和传统工业文明的危机,要靠发展范式转变和新的文明形态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从历史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较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正如我们不能用传统农业文明的思维去理解和推动工业文明一样,我们也无法用传统工业文明的思维去理解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跳出传统工业文明的思维,从文明形态转变的高度,才能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历史性成就、实现机制、国内外挑战,进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代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后全球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一世界性难题,肩负着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功,也给全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动发展范式转变的思想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说在过去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后发国家更多的是将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作为目标的话,那么现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则意味着现代化目标及其实现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的引领是成功的关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想指引。
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各种困难。其中,首要的困难是如何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比如,一些人将环境保护和减排当作经济发展的负担,未能认识到其背后的经济发展机遇;一些人看到个别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改弦易辙,就认为中国减排的国际压力减轻,可以在行动上放缓;一些人看到“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压力大,就想当然地认为“十五五”的节能减排目标应该降低。一些地方将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当作加快高碳投资以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最后时间窗口;一些部门在经济低迷时往往失去绿色转型的战略定力,通过非绿色投资刺激经济,忽视其对今后转型的代价。
上述种种现象,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实际上,目前,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都可以在《文选》中找到正确答案。对《文选》原著的研读,不仅是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及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
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带来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发展观上发生深刻变革,采取了力度空前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就,同时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尤其是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绿色经济,不仅成为重要的增长来源,而且成为解决全球环境危机和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由此可见,检验一项行动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内在要求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关系看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关系的就是生态文明,反之就是传统发展方式。如果不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贯彻就会发生偏差。目前,一些打着生态文明之名的行为,实则是传统“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变种,一些做法甚至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相悖。《文选》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汇编出版,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突破口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的知识体系。《文选》对于发展的基本问题的反思与回答,重构了发展的底层逻辑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从而也重构了人与自然以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成为以新的科学范式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指导。现代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并为其服务,很多现代知识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比如,绿色发展的基础是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农业等,其需要的知识体系就不同于化石能源、燃油车和化学农业。
更重要的是,这些应用知识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及其哲学基础亦不相同。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工业时代的理论应用于解决环境危机,而是从环境危机出发,对发展的基本问题及其哲学基础进行重新反思。一旦对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这些发展的基本问题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进行重新思考,就会形成新的原创性知识体系。因此,生态文明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总之,生态文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必须依靠新的思想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指南。通过学习《文选》原著,可以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范式转变,让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文选》的出版,对深入理解与加快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与世界的绿色繁荣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