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晓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城市这一有机生命体的重要特质,历史文化传承已成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城市更新承载时代使命
城市发展是人与环境不断互构的过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造环境,以更好的生活为追求指向。不同阶段的城市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并形塑了该阶段的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格局,如传统社会的城市往往围绕着生存、安全、神权或皇权等而建,工业社会的城市则形成了以生产为导向,沿工厂、铁路、运河等交通设施布局。
前一阶段的空间布局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较大冲突,过往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破坏等成为亟须解决的城市问题。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往往出现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千城一面”等诸多问题,城市更新理念需调整。新时代,城市发展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经济活动强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更新更为注重文化创意以及对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思考对传统农业城市、工业城市等遗产的继承和活化。如何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
历史文化传承城市记忆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积淀了不同的集体记忆。在文化层面,城市更新意味着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以及新的文化元素的动态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与发展,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更新必须从以往的注重物质形态转向关注城市的文化层面,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同阶段的历史同时凝聚在城市中,使城市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浓厚历史感的空间。在各地的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街区和城中村成为重点关注的类型。
历史文化街区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城市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我国各大城市都保留着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是城市不同生命阶段的历史沉淀,也是人民集体记忆的载体。例如,北京中轴线是明清时期形成的皇家主导的城市建筑群,广州的骑楼街反映了近代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又能体会到古代人们在该区域中的生活习俗,还能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空联系。
工业遗产街区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场所,其承载着原有的工业文化、工人的集体记忆和城市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街区包含着不同的工业物理空间,如厂房、仓库、宿舍区等。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街区承载了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发展的历史,北京798艺术区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工业遗产街区距离人们的生活较近,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奋斗史,也深深镌刻着工人群体在工业化历史阶段的集体记忆。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形成了较多的城中村。城中村的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城乡二元发展中的矛盾和张力。城中村的建设往往建筑密度高,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乱搭乱建现象较为普遍。但城中村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村落的祠堂、古树、传统街巷与外来文化并存,是市井文化的活态载体,在改造过程中尤需注重集体记忆的传承。
城市更新连接城市过往、当下与将来
不同类型的城市与区域反映了城市作为过往、当下与将来的载体,需要有序、分类、有创意地进行更新,而非“一刀切”地大拆大建。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些重要举措彰显出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与活化的重要性。
城市更新注重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注重过往城市文化的动态传承,要注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现阶段的城市发展而言,文化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老城及历史文化街区对游客等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名片,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博物馆、咖啡馆、美术馆、学校等的不同组合,能够更好吸引创意群体的集聚,各种公共设施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驱动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更新注重城市形态的物理更新,也注重过往城市社会的动态更新。过往的城市更新更注重对物理空间形态的更新,对建筑等进行维修或改造。但是,城市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变化,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城市更新对原有老街区的保护也需重新安置原有居民。在城中村改造中,也需注重对原有村民的拆迁安置以及后续社区生计的培育。城市更新意味着社会的动态更新,我们要推动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更新关注新的城市想象,也注重与全球不同城市的动态联结及文化创新。城市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不同的城市相互联系在一起,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互联网络。全球不同城市的更新从对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锈带到贫民窟的治理,都给我国城市更新提供了经验借鉴。人文关怀成为城市更新的关注点,以公共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表现形式,既包括对人的需要关注以及物质设施的更新,也包含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重构。这些不同的经验激发了城市创新活力。现阶段,我国不同城市也逐渐通过制定和调整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文化创新。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有的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改革和内生依托,要求城市更注重自身内涵式发展,注重对城市形象的打造,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城市更新应注重对于城市过往、城市当下与城市将来的连接,通过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