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勇(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社会科学期刊部主任、助理研究员)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其本质是通过制度重塑与结构优化,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整体性等基本原理,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文化”五维分析框架,系统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融合面临要素流动阻滞、公共服务断层、生态价值转化乏力、空间治理失序、文化传承断层等深层结构性困境。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县域枢纽功能、培育文化基因传承,可系统化破解结构性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关系的演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更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稳定、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城乡互动日益紧密,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破解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平等、互动、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市场统一与功能协同。这不仅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也是调整优化城乡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正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使生产力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自由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均等化问题。城乡融合必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乡融合正是通过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社会的各个部分能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的物质载体与结构支撑。实现空间融合的关键在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破物理和制度壁垒,实现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互联互通。城乡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不仅提升了生产力,也重构了社会关系,使城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经济融合路径: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协同升级。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也重构了城乡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自由发展。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和探索宅基地跨集体流转机制,激活欠发达地区土地潜能。构建多层次县域金融体系,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政策性金融倾斜,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嵌合,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
社会融合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治理共同体建设,不仅改善了社会公平正义,也为经济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形成了经济与社会互动促进的良性循环。要紧扣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弥合差距。推广集团化办学与师资流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强化基层首诊能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共同体,运用数字化提升治理效能。
生态融合路径:绿色低碳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通过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价值转化,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质量,也吸引了人才、资金等要素回流,反哺经济与社会体系的优化,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着力打通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碳汇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GEP),并将其纳入政府考核与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碳汇抵押等金融工具。
空间融合路径:县域载体功能优化与基础设施联通。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不仅提升了生产力,也重构了社会关系,使城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强化县域枢纽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交通、信息、能源”三网融合,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路网密度、宽带速率与可靠性。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与高效盘活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生态文化空间占比。
文化融合路径:文化基因传承与精神共同体构建。文化融合不仅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城乡融合的精神动力。通过数字化赋能,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硬支撑”。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上。要通过数字化赋能破解传承与传播瓶颈。加快建设非遗数字基因库,完善确权保护机制。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创品牌和产业链。欠发达地区尤其需加强品牌策划与跨媒介转化能力建设,提升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水平。还要加强基层数字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村民成为文化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促进城乡文化价值互鉴,最终形成城乡文化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