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实。
深刻认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且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国民素养等软实力。我国更加突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文化软实力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在认识上的持续深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步由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必须看到,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尚不匹配。具体来说,我们在对外传播资源整合以及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际舆论场上的音量也不够大。在话语表达、阐释技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严峻,这不仅需要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破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涉华舆论屏障,还需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将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出来。必须改变过去我国国际形象由“他塑”而非“自塑”的状况,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着力总结、提炼、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成就,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度重视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切实发力,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拉锯博弈仍在持续。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推进,“西强东弱”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态势日益显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2024年全球南方的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必然导致信息权力的重构,国际话语权逐渐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主办或参与国际会议及媒体、智库合作发出理性声音,推动改变既有治理体系中不均衡、不合理的部分。新兴经济体还在数字经济、互联网规则、5G、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电子商务、区块链、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加快技术标准及规则的开发、制定,促使其上升为全球治理规则,以此作为提升话语权的抓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新时代以来,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针对全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主张和倡议,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体现出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中国气派,为探讨人类发展问题提供全新视角,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科学指引。
在此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既要让国际受众听得到,也要让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叙事体系则是话语体系的思想框架和逻辑支撑。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要让国际社会听懂中国说了什么,而且要通过多种话语和叙事要素的组合使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髓。要坚持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势与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人类进步结合起来,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国际关系中传统的权力观、利益观、秩序观、发展观,更加有效发出中国声音。需加强区域国别和国际传播研究,因地制宜采取国际传播策略,推进中国国际传播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更好适应全球传播生态变化
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积极布局、拓展媒体产业,不仅从中获取可观利润,也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不平衡、不公正。进入新世纪,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建立世界新闻和传播新秩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全球传播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这为进一步优化全球传播生态、传播秩序提供了宝贵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性社交媒体的普及,公民个人获得了发布信息、发表言论的渠道和平台,由此形成“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舆论生成机制。网民个人只要在场、知情,就可以将事件过程和细节迅速披露出来,信息的相互补充更有助于追溯事件原委、还原事实真相。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各类新媒体,不仅为加快构建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提供了技术平台,而且提供了各种智能化的语言应用。一系列新变革、新突破既打破了现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单向传播向多元、立体的交互传播变革;又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打破个别西方大国在国际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中的霸权地位、形成自己的话语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持。
全球传播生态的变化也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带来机遇。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积极适应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特点和要求,利用5G技术布局内容生产平台,建设移动端新闻APP,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产品,努力抢占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制高点。与此同时,一系列新的传播样态不断涌现——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火爆全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这些文化新样态为我国国际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国际传播的未来走向,更好谋划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话语优势,进而改变当前全球信息传播不均衡的状态。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主动学习并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及时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布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还要适应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的形势,打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垄断,主动设置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借助先进传播技术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