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十五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相比,在规划背景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部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十五五”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产业和创新格局,相比“十四五”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要围绕如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三个方面谋划好具体路径。一方面,从新兴产业看,目前有一部分产业已处在世界领先位置,要做的是加快更新迭代,让它们继续保持领跑。在国内市场,要避免这些领域的企业把注意力过多放在价格竞争上,而是要更多关注提升产品品质、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未来产业本身是以更加前沿的科技为引领,有一部分产业只是初具形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态势。在规划工作中,要听取各方意见,分析研判量子信息、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技术条件如何、产业化到了什么阶段。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图谱,明确“十五五”初期资源重点投入的方向。同时,传统产业方面,在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改造升级有了完全不同的基础性支撑条件,“十五五”期间的升级步伐一定会加快。现在不少企业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要从中去发现一些好苗子,加快AI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新企业,进而使整个传统产业都能加快向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技术方向转型。【详情】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樊杰等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改革进一步塑造发展动能、激发经济活力。一是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二是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链,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三是聚焦找准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定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积极引导各地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紧紧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布局需要,着力推动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型劳动资料、数字化智能化等新质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四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球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详情】
耐心资本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要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必须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胡海峰在《经济参考报》撰文表示,耐心资本所倡导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高度一致,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多措并举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类耐心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长期投资工具和机制,为耐心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多渠道。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耐心资本能够在不同发展阶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从研发投入到规模扩张,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尽快解决耐心资本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面临的障碍。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帮助耐心资本更好地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定期组织前沿技术论坛、行业峰会和专题研讨会,邀请科研机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技术前沿和行业趋势,促进耐心资本投资者对新兴技术的理解。推动建立更加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使耐心资本和技术型企业之间形成深度互动,缩小认知差距,增进对行业内关键技术的理解,从而增强投资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心和兴趣。【详情】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青岛市委党校教授马秀贞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环节,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成果从高校院所走向市场、从实验室走向一线企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基石。要聚焦提升成果产业化前端的供给质量。建立稳定、多元、持续的经费支持机制,保障科学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探索未知。大力鼓励自由探索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营造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科研生态,激发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企业、产业是成果转化的载体,市场是成果转化的试金石。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让科技成果“华丽变身”。建立科技管理部门重大科技成果决策机制,按成果成长阶段送上专属“政策礼包”。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衔接不畅问题的关键。应借助专业服务平台,既梳理有潜力的成果,也摸清企业真实需求,打造实用的转化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对接路演活动,对经济价值高的重点成果进行“一对一”跟进、服务。【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