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文圣(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近日,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约束权力、反对“四风”、强化群众路线,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制度性约束和行动指南,这是确保党执政根基稳固的重要保障。其中,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廉洁从政、工作作风务实的精神实质深刻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
把握人民愿望 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规范性约束,体现了党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理论自觉,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对人民愿望的深刻把握。当公共权力脱离群众需求演变为自我服务的工具时,就会产生文山会海、空泛表态等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滋生推诿扯皮、层层加码等背离初心的官僚主义。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三个层面把握人民愿望。在价值层面,确立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将抽象的人民立场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在操作层面,构建问题导向的纠偏机制,通过持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持制度活力;在监督层面,形成上下互动的制约网络,既防止上级决策脱离实际,又避免基层执行扭曲变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通过将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纳入制度化轨道,构建起新型政治生态系统,将对干部政绩的评判标准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从领导偏好回归人民愿望,权力行使的价值取向从管理控制升华为服务赋能,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实现了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历史辩证。
维护人民利益 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确立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伦理建构中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时,就会产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消解斗志的享乐主义,滋生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等腐蚀根基的奢靡之风。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遏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三个维度维护人民的利益。在价值维度,坚守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将为民宗旨具象化为党员干部日常行为准则;在制度维度,建立标本兼治的约束机制,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体系持续压缩特权空间;在文化维度,构筑内外联动的监督格局,既运用党内纪律审查防止个人行为失范,又借助群众舆论监督遏制不良风气滋生,形成立体化防腐拒变生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的精神,深化了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路线实践,从政治哲学层面重构了公共权力与人民利益的价值排序,实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既通过刚性约束破除特权思想滋生的物质基础,又通过价值重塑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将抽象的人民立场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治理标准,从而在政治实践中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价值承诺。
集中人民智慧 强化基层调研与群众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密切联系群众与强化基层调研确立为严肃的政治责任,本质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赓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历史经验与时代要求的辩证统一。当群众观念淡漠、公仆意识弱化时,就会产生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当调研作风虚浮、决策机制僵化时,就会产生“拍脑袋决策”的主观盲动。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强化基层调研与群众联系,在三个向度集中人民智慧。在价值向度,彰显人民主体的政治立场,将抽象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具体的民意采集机制;在方法向度,创新调研范式,通过蹲点调研、走访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把握民生脉搏;在机制向度,完善问计于民的决策程序,既建立常态化民意反馈渠道保障政策精准度,又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体系提升治理透明度。改进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植于“实践是认识之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既通过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夯实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又通过虚心向人民求教,获得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将抽象的实践观点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校验的治理过程,从而在治国理政中切实贯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
站稳人民立场 倡导廉洁从政与作风务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倡导廉洁从政与作风务实凝练为鲜明的政治标识,本质上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深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中政治本色与执政根基的辩证统一。当权力观扭曲、政绩观偏移时,就会产生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侵蚀公信力的腐败行为;当思想作风虚浮、责任意识薄弱时,就会产生照本宣科、材料至上等重痕轻绩、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本本主义。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倡导廉洁从政和作风务实,在三个维度站稳人民立场。在思想维度,强化拒腐防变的政治自觉,将抽象的反腐倡廉转化为具体的权力监督清单;在实践维度,构建防微杜渐的防控体系,通过廉政谈话、风险排查、专项治理等方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制度维度,健全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既建立“不敢腐”的纪律威慑,完善“不能腐”的制约体系,又坚持“不想腐”的自我约束机制。倡导廉洁从政、坚持工作作风务实的精神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既通过严明纪律规矩的硬约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又通过求真务实的实践路径,汲取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道德力量和政治智慧,将抽象的廉洁理念转化为有标准、有监督、有问责的制度安排,从而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切实贯彻“以廉促治、以实促效”的实践原则。
中国共产党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开创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历史性实践。这项制度创新不仅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赓续,更是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时代解答。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历史意义在于成功破解了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脱离群众的治理难题,通过把握群众愿望,将抽象的为民宗旨具象化为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效果评估的刚性指标,使“人民立场”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可操作的治理工具;通过维护人民利益,形成了对“四风”等痼疾的高压态势,构建发现问题、防范问题、解决问题的制度链条;通过集中人民智慧,畅通民意表达,为政策制定提供源头活水;通过站稳人民立场,倡导廉洁从政和作风务实,直指群众痛点,让人民群众在作风转变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将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民主监督相贯通,既用党内纪律约束权力运行,又用群众监督倒逼作风改进,构建起内外协同的监督网络。从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到基层干部“神经末梢”,从决策制定到政策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编织的立体化党建网络,确保公共权力始终在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运行,不仅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更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