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思想引领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文化自信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邢云文:在增强文化的思想引领力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表示,新时代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在增强文化的思想引领力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日益凸显,不同文化之间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其核心是思想制高点的争夺。我们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充分彰显了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内在规律,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其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是增强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的前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增强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的关键。我们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不断实现思想内容和文化载体的双向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刘君指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为科技在文化产业发起创新驱动的质量变革提供了有益探索,为文化创意产出提供新的创作方式和产品形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发生变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着力攻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质量原创内容匮乏、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文化与科技融合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发力,不断满足大众对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一是打造知识密集型服务支撑矩阵,以科技赋能文化产品的内容创作。二是拓展创意驱动的市场化可持续盈利模式,提升科技要素在文化创意产品利润增长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科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动力。四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断满足大众需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杨耕:把握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杨耕认为,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奋斗与思考,光荣与梦想。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找到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立、实践探索、道路开创和全面拓展,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外发型现代化转变为内发型现代化。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时无疑具有被动抉择的特征,即起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回应;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又是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运动起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有一个突出的矛盾,那就是,如何深刻把握和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性与中国文明形态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中国现代化的突出矛盾就是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性这两种不同文明的关系。只有把发现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现和把握现代性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局限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才能真正解答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性与中国文明形态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解答传统与现代性这两种不同文明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孙绍勇、刘慧芳:用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绍勇,西北工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慧芳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就是在经久不衰的文明演进和绵延不绝的文脉赓续中始终葆有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底气所在。同时,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归根结底在于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价值涵育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尤其是在新征程上,充分把文化自信融入文化生活,让全民族全社会“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仅是提高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而且能够提振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首先,用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用文化自信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对于文化强国建设起着固本培元的作用。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其次,用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人们对文化发展的理性认知,养成理性平和的心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心理基础。用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凝心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