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强国”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绍勇,西北工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慧芳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就是在经久不衰的文明演进和绵延不绝的文脉赓续中始终葆有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底气所在。同时,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归根结底在于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价值涵育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一方面,发挥文化养心志的作用。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的作用,就是要发挥文化对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的涵养和砥砺作用。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是要传承弘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相贯通。另一方面,发挥文化育情操的作用。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熏陶中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详情】
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商志晓在《红旗文稿》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两个结合”,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了建立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在“两个结合”中建立起的新文化和文化主体性,不是割断历史文化传统,不是排斥外来文化成果;相反,是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着力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是充分借鉴一切外来文化优长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着力实现由外在向内在的本土化转变。以“两个结合”构建文化主体性的伟大实践,表征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表征着中华民族跃至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表征着中国人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命运改变。在深化推进“两个结合”中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就要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巩固文化主体性,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详情】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
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充分彰显了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如今,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内在规律,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我们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同时,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战略布局。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探索,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文化的思想引领力。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伟力,不断增进全社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详情】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学院教授潘爱玲在《光明日报》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品质。牢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扶持“主旋律数字文化精品”,在真实鲜活的人民生活中寻求情感共鸣。二是激发创作热情,构建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产品的智慧设计、智能生产、精准传播、互动体验等领域,提升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和传播速度,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是实现普惠均等,建立城乡联动的数字文化共享机制。扩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建立城乡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确保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惠及全体人民。四是促进跨业融合,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数字文化的赋能作用,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农业等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形成文化资源的多业共享。五是推动数据赋能,充分发挥文化数据要素的独特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和素材库。六是加强通力合作,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牢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大力倡导科技向善。【详情】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田嵩燕在《学习时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在思想道德、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通过有效的理论建构和理论对话,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已经初步成形,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是深化学理阐释,加强理论建构。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探索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溯源,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历史根脉和文化底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说服力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表达。当务之急,是要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基层群众日常话语之间的不匹配困境,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概念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转化为一套能够与基层群众的思维语言、日常生活相对接的、具体的、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社会的“到达率”和“接受率”,。此外,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争夺话语权的主渠道主战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传播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详情】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