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优良生态产品供给、发展规划、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十五五”规划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胡军:增强优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表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系着金山银山,中间是不断涌动的创新活力、澎湃的市场需求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卖风景、卖空气到“卖”生活、“卖”文化,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不断创新,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益健全,一场以生态为本色、产业为纽带、创新为引擎的绿色革命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同时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当前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政策体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突破制度障碍,有效破除主体参与度不够、市场接受度不高、要素匹配不足等瓶颈制约。从顶层设计看,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两手”协同发力,有效破除市场壁垒、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增强规则统一性,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活力与效率。从地方实践看,要坚持创新驱动与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转化模式,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内卷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看,要推动区域间供需精准对接,加强协同治理,畅通要素流动,建立以生态产品为连接的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合唱”。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鹏:用高质量发展规划高效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李鹏指出,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形成多层面、多维度紧密嵌套的科学运作机制:第一,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制度保证。编制“十五五”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是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二是深入研判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三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改革创新中解难题、添活力、塑优势。第二,坚持问计于民,广聚社会共识,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规划。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第三,以立体规划结构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用高质量发展规划高效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实施。编制“十五五”规划,有必要健全国家规划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联动,促进各类政策协同发力、形成放大叠加效应,让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摘编自《解放日报》
【孙永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孙永平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底,充分考虑现有产业基础的承接性,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技术路线、制度安排与区域发展阶段之间实现动态适配,最终构建多极驱动、梯度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区域内卷”,而是更加强调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新,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本质是以区域特色为支点撬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各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因地制宜”,需要满足资源禀赋适配性、产业基础承接性、发展阶段匹配性三个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既要充分激发各地区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联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构建资源禀赋互补链、产业梯度衔接链、先进要素有序流动机制、区域收益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有序分工、相互成链、协同发展。此外,更要形成“可落地、可演化、可容错”的适配性支撑体系,包括健全梯度化人才支撑体系、完善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体系、完善要素配置创新机制,从而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晓东:提升双向投资质量水平,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晓东认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具体来看,双向投资通过中间产品关联作用于产业链上下游,进而对全产业链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双向投资可带来以中间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传递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生产的技术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为东道国下游企业创新提供知识积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通过逆向技术溢出,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传递至母公司,不仅促进母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也倒逼投资国上游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应能力。双向投资也可带来以中间产品为媒介的竞争激励效应。东道国上游企业会在技术创新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以满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严格的技术标准,而下游企业则会加快创新竞赛,以适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标准。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促使企业寻求海外发展,通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寻找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下一步,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实现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与自主可控。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瑞、吴奕潇:科学合理稳健地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刘瑞、吴奕潇指出,需要科学、合理、稳健地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而一项科学而又周密的五年规划,首先需要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保持衔接。一般而言,国家总体战略包含了战略理念、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手段等六个基本要素。其中,发展理念是战略与规划的灵魂。新发展理念凝聚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宝贵经验,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同时针对战略期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情况,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目标是战略与规划的核心。目前,已经设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且设定了具体的一系列目标值。作为承上启下的“十五五”规划,需要继续按照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相应制定阶段性目标,并围绕着这些目标内容和指标数值提出相应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是规划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长期重点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审时度势落实每一个领域任务的重点。发展步骤和发展布局分别是规划的重要维度。“十五五”规划不能脱离总的发展步骤和发展布局来制定,相反要承接好和落实好长期战略规划,尤其是需要继续推进以前各个规划期所明确的任务,继续解决之前规划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设计。发展手段(措施)是关键。在“十五五”规划期完善手段措施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来实现。
摘编自《大众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