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改革开放、全球安全倡议、“两个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建、吴燕妮:持续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社会所所长吴燕妮指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重要宣示,表明了我们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首先,“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要论断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方面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延续性,客观上要求在伟大实践探索中凝聚改革智慧、激发改革动力,进一步破解改革实践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懈怠,不停滞;另一方面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创造性,意味着不能原地踏步,而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上再出发;同时明晰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性,强调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统筹好改革开放的“破”与“立”。其次,“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要论断蕴含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丰富内涵。“改革不停顿”深刻指出改革必须持之以恒,没有退路,不能终止,没有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则要求改革从“一事一议”走向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深化”则要求在体制机制变革上下功夫。“开放不止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责任担当,要从传统的单一的开放模式逐步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而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最后,“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要论断彰显推进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地方探索等重要方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雪莲:牢牢把握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贡献和创新】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刘雪莲表示,全球安全倡议以“六个坚持”为核心要义,“六个坚持”相互支撑、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全球安全倡议对安全理论创新的深层逻辑和内涵基础。全球安全倡议不仅鲜明地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深入解答时代课题;而且在安全的整体性、关联性、价值性等方面作出原创性突破,超越了传统安全理论的基本范式。具体来看,在理论范式上有了系统性创新,即实现从以国家为中心向以人类整体安全为视角的全球安全的重大转变。“共同”强调安全的整体性,“综合”强调安全议题的整合与统筹,“合作”强调在安全维护方式上的协商与协作,“可持续”关注安全的长远性和共生性。本体论的整体性、议题上的统筹性、方式上的合作性以及前景上的共生性,共同建构了新型安全理论的整体图景,突出体现了视角的重大转变。在本体论层面有了关键突破,即实现以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超越安全是对抗的、零和的现实主义理论假设。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主张安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效克服了安全的零和性和碎片化,为实现国际社会的真正安全奠定了正确理论前提。在核心内涵层面有了重要创新,即实现从消极安全模式向积极安全模式转变。全球安全倡议主张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不应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要重视各国合理的安全关切,并以对话协商来化解分歧,这在安全理论的核心内涵方面有重要的原创性意义。此外,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凸显了理论前瞻性,实现以安全与发展的双向耦合超越片面安全的迷思。可持续安全理念呼唤持久的全球合作和有效的全球治理,在全球协同治理的框架内弥合发展与安全的结构性断裂,从而实现安全需求、发展利益的有机统合。
摘编自《人民日报》
【唐爱军:“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结合”主要解决的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问题,着重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其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主要解决的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融合创新的问题,着重破除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静:着力筑牢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防线】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静指出,着力筑牢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防线,构建科学完备、运行高效、多维协同的风险防范体系,关乎技术本身的应用效能,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如何筑牢人工智能发展安全防线?一是要明确价值导向,牢固树立科技发展的正确理念。要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技术成果能够广泛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同时需深刻把握技术创新活力释放与风险有效管控的辩证统一,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始终运行在安全可靠的轨道上。二是要强化源头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针对重点行业的重要数据、核心数据,按照“境内存储+安全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构建跨模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构建风险预警和动态评估平台;同时加快建立数据使用的标准与规范,提高数据的可解释性与可用性;加强对数据的清洗与筛选等预处理,提升数据质量。三是要健全制度保障,推进人工智能监管治理体系化。一方面,立法先行,明确基本法律框架和责任边界。另一方面,协同共治,建立健全跨部门监管体系。此外,维护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重要一环。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强大合力,打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