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文经济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工智能、中国式现代化、海洋科技领军企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邱卫东、樊长琴:搭建人文经济学多元传播平台】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邱卫东、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樊长琴指出,人文经济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既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又致力于破除西方经济学话语霸权的桎梏。在百年变局与数字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需要回应精神生产与物质基础的双重需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构建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更要搭建人文经济学的多元传播平台。一方面,依托主流媒体,强化权威传播。主流媒体可帮助受众形成对基础范畴与核心命题的系统认知,邀请跨学科专家、政策制定者与实务界人士聚焦“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价值补偿机制”“人文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等应用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学术辩论与政策对话中展现其理论内涵的多维性。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如通过动态信息图可视化呈现文化消费与城市创新指数的关联性,或借助微纪录片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市场化实践,将“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的理论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事实。同时,开展国际传播,提升全球影响力。既要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协作互动,通过联合报道、国际媒体论坛等具体形式,系统分享中国在人文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成果,逐步提升中国在人文经济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又要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禀赋与受众关切,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志民:不断深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志民表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坚决抵制和彻底批驳歪曲抗战历史的错误言行,坚持用发展、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历史。一方面,坚持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另一方面,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实事求是地研究与评判历史。中国共产党科学准确地把握中日两国国情对比和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擘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基本方略,始终引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历史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同时,秉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奏响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另外,坚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认清历史方位、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抗日战争胜利80年后的今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辉:人工智能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面向未来,要聚焦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强化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我国强大的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通用目的技术领域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二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兴产业融合创新。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三是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加强对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布局,提前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平台,为创新企业和团队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风投对接、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未来产业项目。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秋:激发全球合作新动能,以开放共赢厚植人类繁荣之基】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秋指出,唯有通过开放合作打破壁垒、以共赢思维凝聚共识,才能激活全球发展的深层动能,为人类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表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才是全球发展困局的破局之道。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制度型开放破除“逆全球化”壁垒。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投资规则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明显,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脱钩”风险。通过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实践,《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条款对接等领域形成突破,“‘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成效显著。增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降低全球贸易成本,中国正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赋能全球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已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合作平台。这一倡议的成功,在于其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让“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蓝图”变为“实景”,成为共建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双向快车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垒: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垒表示,新时代加快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当前,必须把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国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与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其一,明确海洋产业重点领域,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聚焦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关键领域,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瞄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基础研究。其二,优化海洋科技企业成长环境,完善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的海洋科技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支持,包括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市场推广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技术交易平台,维护海洋科技企业合法权益。其三,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促进耐心资本赋能海洋链主企业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政府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领军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海洋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其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海洋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加大对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