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解桂海(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民间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蕴含鲜明的中国外交特色和深邃的中国外交智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以民相亲推动国之交、以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情怀与宽阔胸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精准把脉人类文明未来图景,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历史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要汇聚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逻辑支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底层逻辑与核心要义,前瞻性地擘画了以人民友好感情推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一朴素哲理,始终贯穿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助力开辟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以及“亲仁善邻”的质朴情感,崇尚“仁民爱物”以实现“天下大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并作为一种日用而不觉的深层力量,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世界观、秩序观与价值观,为以民间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思想智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人民群众利益紧紧地系在一起,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感召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阐发,既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使然,更是“尊重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必然,清晰标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坐标,充分彰显以民间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突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外交逻辑。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唯物史观,主动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摒弃霸权、霸凌、霸道外交逻辑,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外民间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交流化解分歧、以民心换取真意、以和平谋求大同,主张在民心相通、心心相近中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与赞誉。由此,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情感底色,成功超越了狭隘的“西方中心论”外交思维,推动世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价值图景:从“朋友圈”到“地球村”
民间外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凝聚共识才能增进友谊,打破零和思维才能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这深刻阐明了凝聚共识、“同球共济”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作用。民间外交以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合作为基石,构筑起不同民族、信仰、文化与地域间的对话之桥,引领各国人民由相知迈向相惜,由互信升华至互敬。特别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上,民间外交更是日益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动员力,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柔性力量。可以肯定,民间外交将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
民间外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个体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是个体与集体和谐统一的共同体,是超越“虚假的共同体”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形态。这一核心意涵深刻表明,各国人民只有超越政治分歧、跨越文化隔阂、摆脱阶级狭隘,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合作共赢,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民间外交在触及社会基层的广度、抵达人民心间的深度以及激发民众情感的力度上具有独特优势。镌刻在人类基因中的和平密码,也让民间外交在消除误会、澄清误解、扭转误判上发挥出显著作用。加强民间友好交流,能够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认清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现实,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进而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间外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根基。从现实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趋近“自由人联合体”的具体实践与现实选择,必然要以现实的人即人类整体作为最终依托,离不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而民间外交正是架设这一基础的桥梁与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世界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全球动荡变革的背景下,民间外交愈发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压舱石。无论是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是基层民众间的友好互动,民间外交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联结,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厚根基。
实践路向:不断深化中外民间友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方愿同各国朋友一道,以友为桥、以心相交,不断深化中外民间友好,共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坚定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襟,让民间外交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举好旗帜、把好方向,让民间外交更具“政治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展民间外交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民间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与最鲜明的特征。新形势下,要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间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间外交的重要论述,切实从“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认清吃透做好新时代民间外交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准把牢民间外交的职责定位与发展方向。
聚焦区域、围绕周边,让民间外交更具“服务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亚洲做起。”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首要地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从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到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到将中柬关系定位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已然迈进全新阶段。民间外交要充分依靠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接、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心意相通的天然优势,持续加深与周边各国民众的人文交流,不断加强旅游、文化、媒体、卫生等方面的合作,让民心相通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情感根基。
重视青年、凝聚青年,让民间外交更具“影响力”。民间外交要重视发挥青年群体力量,增进世界各国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基层、深入民心、深入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蓄青春力量。
讲好故事、用好数智,让民间外交更具“感染力”。民间外交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要注重贴近不同国家、群体的文化习惯和传播语境,增强话语塑造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要依托鲜活案例和具体场景,宣介中国成就、讲清中国主张、展示中国行动,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要推动民间外交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性的交流场景,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与重大意义,在身临其境中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间外交的感染力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