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抗日战争、中斯关系、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思政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蓉:深刻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转折意义】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蓉表示,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奠定基石,中国展现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成为捍卫和平的坚定力量。一方面,经过14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先锋队作用更加突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另一方面,经过14年抗战,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中解脱出来,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扬眉吐气地站在世界舞台上。东方雄狮被唤醒,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古老的中国浴火重生,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爱国主义成为共识,抗战精神融入血脉,有了这样取之不尽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也不可能阻挠我们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必将变成现实。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姜琍:中斯战略伙伴关系进入“快车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姜琍指出,如今,中斯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2024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驶入“快车道”。近一年来,两国政治合作、经济联系和人文交流更为紧密,在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与合作,成为大小国家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典范。在政治领域,两国密切高层往来,深化政治互信,促进了政府、立法机构、地方、政党和民间的交流互访。2025年5月,斯洛伐克国民议会议长莱希率团访华,旨在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地方等多个层面的合作。同月,中共代表团访问斯洛伐克,推动党际交往和深化各领域合作。在经济领域,双方致力于深化经贸投资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平稳和均衡发展,推进扩大相互投资。中方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前往斯洛伐克投资兴业,也欢迎斯洛伐克企业来到中国开拓市场。今年5月,斯洛伐克担任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主宾国,参展企业涵盖创新工业、食品工业和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在人文交流领域,双方积极加强旅游、文化、艺术等交流合作。中国将斯洛伐克公民赴华旅游免签停留期限延长至30天。斯洛伐克加紧筹备在北京798艺术区内设立斯洛伐克文化中心,旨在推广斯洛伐克文化和现代艺术,并组织各种具有斯洛伐克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全球治理领域,双方共同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推行基于遵守国际法、国家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和平政策。两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持相似立场,如都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工具化,都主张通过对话政治解决俄乌冲突,都积极对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摘编自《光明日报》
【檀有志: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教授檀有志认为,当前,因相关国际规则形成的速度滞后于信息技术迭代的频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面临信任赤字、规则赤字、发展赤字和安全赤字交织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勇气,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系统性“脱困”方案,通过数字经济破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赤字,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哲思底蕴里共商共建共享、正确义利观及合作共赢的东方智慧。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探索,绝非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或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凭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国依托主流数字经济平台,采用综合或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逐步构建新型信任机制,着力培育可信数据空间,以增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面对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体系尚不完善、各国规制标准悬殊的客观现实,中国巧妙地将数字经济的治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以可观的市场体量为后盾推动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框架。另外,基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能力建设不足等现实掣肘,中国汲取古丝绸之路的先哲睿思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数字丝绸之路”模式,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筋骨,以技术合作“软联通”为血脉,以数字文明“心联通”为灵魂,通过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数字经济实践积极推动数字机遇共享、降低数字贸易壁垒,使得网络空间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助力弥合全球数字鸿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艳国: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基础工程】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分中心主任徐艳国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是从整体上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从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学科背景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出身其他学科专业。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专业基础,下更大功夫强化培养培训。第一,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在全面学、整体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做到持续学、跟进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第二,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从思想灵魂深处解决好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问题,自觉从维护党长期执政的角度审视自身工作,切实做到情怀深。第三,要一体培养思政课教师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切实做到思维新。第四,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切实做到视野广。第五,要对思政课教师统一严格要求,督促其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切实做到自律严。第六,要一体抓好思政课教师修身修为,勉励他们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切实做到人格正。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