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曌峰(北京市社科院史志学所)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办,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凝聚上合力量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讲话指出,“24年来,组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坚持地区事务共商、平台机制共建、合作成果共享,提出并实施许多全球治理新理念,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推动力量。”24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各领域合作结出硕果,成功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各方需求的区域合作道路,树立起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看准方向,遵循互信互利的历史根脉
上合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24年来,上合组织在巩固传统安全合作的同时,积极践行以发展促安全的理念,深入推动组织成员国间战略性、互补性、共赢性经济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框架下,成员国间不断培育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天然纽带、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与资金的互补优势,彰显了战略互信的不竭生命力。
互信凝心,互利聚力。以共同责任追求整体安全,以政治互信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是上合组织的来时路,更是确保上合组织健康发展的行动方向。一方面,应倡导秉承共同安全观,合作应对未来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推动成员国依托上合安全会议、地区反恐机构等机制,在情报共享、军演协作、执法联训等领域形成常态化合作,有效提升协同行动能力,携手筑牢安全屏障,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塑地区安全构架。另一方面,应倡导立足共同发展确保整体安全的有效实现。推动各成员国共同倡导将区域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构想深度对接,共同搭建务实合作的新引擎,在风电光伏产业、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农业等领域深化市场互通、共赢合作。倡导各成员国依托安全互信的有利根基,坚持共同安全方向,深化合作实践,应对多元安全挑战,构建更为紧密、包容、普惠的安全共同体。
坚定信心,求解平等协商的实践逻辑
不同于北约等具有鲜明集团对抗特征的国际组织,上合组织的生命力,恰恰植根于成员国在平等中寻求共识、在协商中实现共赢的实践传统。主权平等是上合组织的绝对前提,24年来,所有成员国坚持无论大小、强弱、发展水平,在组织内部享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决策参与权,共同打造了元首理事会(峰会)、政府首脑理事会、外交部长理事会、国家协调员理事会、部长会议等多层次、常态化平等沟通机制。成员国间充分尊重彼此核心关切,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等核心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打击了“三股势力”,维护了地区稳定,促进了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有效避免了国际交往中的大国强权与零和博弈,成功实践了“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发展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上合组织平等协商、共同发展同样面临不小的现实挑战,需要各成员国坚定信心共同应对。首先是成员国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各国国情、发展阶段、地缘战略重点存在巨大差异,叠加印巴冲突等组织内国家短期冲突加剧等问题,都导致协调难度增大。上合组织在扩大合作时需要倡导更精细化聚焦共同利益领域,采用更灵活的多层合作方式,凝聚共识,协作发展。其次是“协商一致”原则带来的效率损失,有时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形势。需要各成员国共同加强互信准备、授权特定领域以灵活决策的方式不断优化协商流程,在非核心、技术性议题上探索更高效寻求解决路径的方式。再次是外部环境的干扰。当前大国博弈加剧,霸权主义、保守主义抬头,域外势力可能试图分化或干扰上合组织内部团结。这更需要倡导组织成员坚定信心,共同强化战略沟通,坚守“不针对第三方”原则,聚焦内部合作,以合作共赢抵御外部干扰。上合组织持续坚持并不断优化这一实践逻辑,深化互信、聚焦合作、创新方式,必将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挥更大作用。
高效行动,厚植多样文明的人文土壤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国际交往、域内合作中以文明对话破除认知壁垒,深耕基于彼此尊重的人文土壤,既是秉持“上海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各成员国依托“上合组织国家文明论坛”“智联文脉上合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等机制,积极践行多元文明的互鉴共生,科技赋能多元文化的创新共进,通过以政策文件、学术成果、文学经典互通互译为代表的智慧共享,以文化年、艺术节、非遗展演、学界交流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深化了民间交流的“第二轨道”外交,滋养了民心相通的人文土壤,搭建起多元文化的共享平台,凝聚了守望相助的价值共识。
今后,组织成员国可以在社会治理协作、教育提质升级、技术赋能合作、深化“旅游走廊”等方面持续厚植文明互鉴的人文土壤。倡导建立多层次治理合作机制,开展更普惠的全球治理实践,以惠民成果彰显组织价值;深化推进“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等上合大学联盟建设,增设“区域治理”“跨文化交流”等特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推动学生双向流动;持续推动成员国数字经济转型合作,提供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公共产品,加快共享“云端”建设,强化远程协商的技术支撑,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简化签证流程,打造“丝路文明”等跨境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同讲好上合人文故事。交流互鉴成为融入血脉的文化习惯,民心相通织就包容相亲的情感纽带,必将为上合组织构筑起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坚韧厚重的人文之基。
更有作为,倡导共同发展的行动方案
上合组织安全合作成就斐然,经济合作同样扎实推进。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于2003年签署以来,上合组织先后设立经贸部长会议、(经济)高官委员会及专业工作组、上合组织银联体等常设经济合作机构,组织成员国经济总量已超过世界的25%。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5125.4亿美元,在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逆势上涨2.7%,彰显了上合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发展潜力。
要反对当前国际上试图“脱钩断链”的逆流,保持上合组织合作共赢的行稳致远,需要倡导更有作为的共同发展方案,为上合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一是上合组织经济自贸区愿景自2015年提出以来,被大量研究机构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历经十年政策酝酿与实践发展,已经初步具备顶层设计、加速发展的历史条件。其二,上合组织本币结算机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2448亿美元,绝大多数实现本币结算,为上合组织间扩大本币结算适用范围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例证。上合组织安全互信基础好,资源禀赋互补性强,具备打造区域本币结算范例的有利条件。其三,可再生能源合作大有可为。上合成员国尤其是中亚各国具备非常好的风能光伏等新能源资源,与中国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绿色技术产业高度契合,合作前景广阔,具备成为接续域内能源合作传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巨大潜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继续是这一进程的坚定支持者、模范践行者和重要推动者。
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秉持“上海精神”,推动“看准方向、坚定信心,高效行动、更有作为”倡议的有效落实,做好精神传递的“火炬手”。要准确把握要义,从倡议实践出发,用域内安全合作的独特优势,持续激发互信互利的共有历史记忆;用平等协商,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智慧,坚定接续上合组织多极合作的优秀传统;用坦诚务实、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不断滋养多元互通的人文土壤;用互利共赢、着眼新篇的行动方案,确保组织协作持续健康发展、行稳致远,携手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