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上海精神”、现代化人民城市、红色文化、东西部协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志成:“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志成指出,人类历史表明,国际社会要维持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繁荣,国家之间必须坚持正确的相处之道,遵循正确的精神引领。上海合作组织深刻总结国际关系实践,创造性提出并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海精神”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倡导的国际关系新理念,超越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成为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的精神纽带。实践表明,“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对“上海精神”作出深入阐述,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中国理念丰富发展“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以高远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上海合作组织始终践行“上海精神”,在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顺应各国人民共同期待,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天津峰会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更好团结引领全球南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汪仲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汪仲启表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承担了“工业化载体”的重要功能。在“先生产、后生活”理念的影响下,城市建设偏重于工业设施及其配套,导致一些城市存在功能单一、空间割裂等问题。改革开放后,不少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增长引擎,但部分城市也出现了“重扩张轻治理”的现象。进入新时代,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目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成为主要目标。城市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构成城市的诸多要素以及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多维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二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协同有序、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三是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推动内涵式发展。此外,还需强化制度保障,不断完善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进一步打通城市建设中的堵点卡点,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将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等要求落到实处。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彦: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铸魂育人资源】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彦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铸魂育人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新征程上,高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百年党史中的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特色资源,从中汲取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思想力量、精神滋养和历史智慧,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实现格局之变、气象之新,切实增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质效和水平。我们必须坚守高等教育红色的办学底色,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办学方向,深入挖掘运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用红色文化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红色文化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高校要对红色文化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将其作为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素材库”,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链”,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具箱”,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引导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磨砺成才。新征程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加强理论升华,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载体,挖掘红色文化创新创造内在潜力,大力讲好中国故事,全面彰显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谢治菊:东西部协作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谢治菊表示,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东西部协作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应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促进协作双方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推进常态化帮扶,要按照“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要求,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帮扶机制实现从“外部干预”向“内生激励”、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共生”、从“短期政策驱动”到“长期制度稳定”的全面转型。本质上,这是通过构建网络化、制度化的结对帮扶关系,形成相对均衡的社会资源配置网络,在制度性协同、内生性发展与市场性共生的三维框架下,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常态化帮扶对东西部协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东西部协作需以风险防控为基础、价值共创为动力、内生发展为核心、要素畅通为支撑、收益分配为保障,着力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