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泽峰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写下《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的警世篇章,将“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千年古训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贯通,深刻揭示了作风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内在逻辑。作风建设如同穿衣系扣,第一粒扣子若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扣偏。总书记的“细微之警”正是这关键的第一粒扣子,应当以“微警示”防范“大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作风问题,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细微之警”是筑牢作风建设坚固防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作风问题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突然崩塌,而是“破窗效应”的量变积累。一顿超标宴请看似只是“吃点喝点”,却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开端;一次违规收受的礼品即便价值不高,也可能是腐蚀防线的第一道裂痕;一份不该领取的津贴补贴纵然数额微小,实则是作风堤坝出现的蚁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正是把握作风问题“由微至著”的演化规律,以“治未病”的思维守住每一道关口。倘若对“微腐败”“微特权”“微官僚”失之宽软,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在推杯换盏、迎来送往中被一点点侵蚀。只有把“细微之警”嵌入权力运行的最初一厘米,把“抓早抓小”固化为制度设计的第一原则,才能在萌芽处斩断“四风”的再生链,在源头上净化政治生态的微循环。这正是党的作风建设由“整治”迈向“长治”的逻辑起点,也是党员干部立德立行的根本基点。
“细微之警”不仅是作风建设的实践方法,更是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密码。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自我革命始终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细微之警”则是这一答案的实践表达。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在一根针、一尺布的细节中筑牢军民鱼水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从“精简会议活动”到“规范公务接待”,从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正是从细微处破题,促进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新时期,更是通过严查“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举措,使中央八项规定日益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铁规矩、硬杠杠。这种见微知著的自觉,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刀刃向内的勇气,体现着对“人民是阅卷人”的敬畏。
当前,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尤需细微处筑牢防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党治理的层级复杂性与范围广泛性,导致作风领域“微偏差”的传导风险显著增加。“微风险”的“蝴蝶效应”,更是可能引发规则轻视与作风堤坝的整体崩塌。唯有把“细微之警”作为第一道闸口,在“一念之差”前强化制度约束、在“小事小节”上明确行为底线,才能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确保党在长期执政中始终保持“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不要‘温水煮青蛙’”。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既是宏大叙事,更是涓滴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细微之警”校准航向,以“第一粒扣子”统摄言行,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永远发扬钉钉子精神,把防微杜渐的“微”做深做实,把自我革命的“严”贯穿始终,以优良作风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黄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