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已由“单项赛事驱动”转向“赛事品牌—制度协同—要素融合”的系统升级。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跨制度、跨关税区协同办赛与产业协同提供了可验证的“压力测试场”。通过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港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力与资源配置能力。把赛事品牌做强、把产业底座做实、把人才链条补齐,构成港澳体育产业面向未来的三重发力。粤港澳有基础有条件打造世界级体育湾区。
港澳拥有成熟赛事IP与承载力,在国际赛事组织方面具有稳固基础。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赛马等成熟体育IP形成稳定受众与商业网络,澳门依托旅游会展的城市活动组织能力突出。而珠三角城市群完善的场馆,也为打造粤港澳赛事品牌提供了承载空间。伴随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备推进,三地在规则衔接、市场开发与传播组织方面积累了协同经验。岭南文化中的武术、龙舟、醒狮等项目,为赛事品牌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色,成为提升地区识别度与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支点。
依托全运会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粤港澳三地可以推动赛事日程整合,带动品牌治理专业化与国际化。例如,以跨城联赛与年度积分体系为支点,在马拉松、球类、赛马、帆船等项目上形成周、月、季、年的连续供给,稳定赞助、票务、经纪等要素跨境流动。粤港澳三地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一站式”跨境办赛机制,推进竞赛规则、裁判标准、医务与反兴奋剂的互认与协同执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顺势引入国际单项组织与商业赛事公司在湾区设立功能中心,叠加赛事与平台、总部的联动效应,促进品牌治理专业化与国际化,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价值链升级路径。
夯实大湾区体育产业全链条竞争力,粤港澳三地需要在统一场馆、赛事服务与安全等关键环节下功夫,联手推出相关的“湾区标准”和“湾区认证”,并以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协作机制构建风险评估、追溯与协同执法体系,打造规范有序的统一市场。依托数字技术建设产业融合平台,推进信息共享、数据开发与要素跨境流动,形成多端协同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围绕总部经济培育链主企业,吸引国际化体育机构、数据与经纪服务商落地布局,以“链主—平台—中小企业”协同模式提升供应链韧性与资源配置效率。以绿色赛事与绿色场馆为刚性约束与公共品牌,建立赛事碳足迹核算与绿色办赛指南,使“绿色体育湾区”转化为可持续竞争优势。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构建“全谱系”体育人才链的制度与市场条件。香港在职业联赛运营、俱乐部治理与赛事组织方面具有国际化经验,澳门在会展与文旅融合、对葡语国家交流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广东在竞技训练与群众体育上形成规模与体系,三地共享的岭南文化与多元体育生态也为青年认同与社会信任奠定了基础。从产业逻辑看,人才培养是赛事品牌扩容与产业链延伸的必要前提,也是制度协同落地的关键抓手。粤港澳三地可以通过资格互认、课程共建与跨境实训,在真实场景中形成教、赛、研、用的闭环。通过国际认证与多语种平台,强化面向全球市场的规则理解与沟通能力。依托数据平台,把赛事组织、训练监测、受众洞察与风险预警纳入教学与实操,培养“懂体育、懂技术、懂商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地可在职业资格与课程学分互认的基础上,联合开设赛事运营与经纪管理、体育科技与数据科学、运动康复与营养管理、体育法与合规等跨学科项目,并依托大型赛事活动设置跨境实训与轮岗。建设面向湾区的体育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能力在教学、赛事与治理场景的常态化运用。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与商业机构在湾区设立功能性中心,通过项目制合作、联合课题与实习岗位设置,将人才优势稳步转化为品牌治理与产业竞争力。
用好承办全运会的契机,把协同办赛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成果,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大湾区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