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服务消费、民族工作、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五五”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谭永生:进一步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谭永生指出,挖掘服务消费潜力,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不仅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更是稳增长、稳就业、稳市场、稳企业的重要抓手。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角度看,消费、投资、出口被形象地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实物商品消费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相比,服务消费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潜力。从消费市场来看,无论是存量较大的基础型服务消费,还是增长空间更大的改善型、新型服务消费,都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服务消费已成为稳市场的“压舱石”。此外,服务消费还是稳企业的助推器。服务消费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稳定,还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活力。当前,我国已进入服务消费发展扩容提质的“黄金期”,必须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将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强劲的消费动力,推动我国由消费大国向消费强国转型,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进一步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必须把握消费结构升级方向,在供给侧分类施策优化消费供给,在需求侧多措并举增强消费信心,在市场侧多管齐下优化消费环境,协同发力,供给、需求和市场层面切实让消费者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
摘编自《学习时报》
【张培丽: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培丽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准确认识传统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为我国发展积累了产业升级所需的资本和技术基础,其稳固发展也对经济增长形成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起到了就业“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把传统制造业牢牢攥在手中,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把握市场需求。数字技术发展为把握需求变化提供了便利和可能,要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构建需求实时响应体系,实现柔性化、个性化生产,从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其次,加强科技创新。要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全过程全方位引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以增强产品设计能力、提高产品制造精度、丰富产品品类、降低生产能耗,从而缩短生产周期,降本增效,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最后,推进产业融合互促。推动传统制造业之间及其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服务商深度合作,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摘编自《人民日报》
【梁玉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成就】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玉春表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各方面建设。一是促进各民族经济深度融合依存,夯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出台经济政策措施,应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保障各族人民依法享有、行使政治权利,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的共同信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族人民在行使国家权力,共同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挖掘阐释各民族文化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上的相通相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并将其全方位运用于工作生活场景,推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四是促进各民族群众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五是充分调动各民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共建共享绿色宜居家园。六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制度建设中突显完备性,健全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制度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硕刚:进一步加快以数智化赋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硕刚指出,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5G/6G、卫星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服务贸易领域广泛应用,重塑着服务贸易的模式与结构,推动服务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在数智化赋能服务贸易方面构筑起的优势。首先,领先的数智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底座支撑。其次,丰富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成熟的模式路径。再次,持续的政策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数智化时代抢占服务贸易发展先机,短期内是对冲货物贸易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中长期看,也能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相关领域规则制定赢得更多优势。进一步加快以数智化赋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未来可从多方面发力:比如,深化数智化领域服务贸易的制度型开放、强化数智化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积极参与数智化领域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深化数智化领域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加强数智化赋能服务贸易的要素保障等等举措,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相关领域规则制定赢得更多优势和更大话语权。
摘编自《经济日报》
【鄢一龙:锚定“十五五”,聚力谋新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我们将开启“十五五”,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基本现代化。“十五五”是实现基本现代化承前启后的五年规划,如何引领“四个新”是关键的战略性问题。第一个“新”是新周期。新周期中最关键的就是扩大有效需求,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第二个“新”是新质生产力。“十五五”需求端最关键的是扩大有效需求,供给端最关键的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建议要以扩大有效需求和新质生产力整体性跃升相互牵引作为“十五五”规划的主线。第三个“新”是新发展观。“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落实以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第四个“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五五”发展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双源驱动”阶段,我们需要从国内国际两张地图谋划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需要深度考虑国内战略、全球战略两大战略,需要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坚实基础应对外循环的不确定性,应对外部的遏制,提高产业技术的自主性。以国际大循环为广阔空间,提升内循环水平。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