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上海合作组织、数据要素、大学生就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周叶中:坚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发展的方法精髓】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叶中表示,坚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邃科学性、鲜明主体性、强大生命力的最大法宝,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进程的方法精髓。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立足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具体国情、具有的时代特点,汲取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治国理政智慧,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回应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动相统一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实现真理、发展真理,深刻揭示了中国之治的法治密码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具有深邃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坚持“两个结合”保证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关注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独特经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提出一系列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方案、主张,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文明特质,因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与此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具体实际,满足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需求,并与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观念内在相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不仅在法治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而且能触及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建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建奇指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周年。一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坚持走团结合作之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互利共赢,“朋友圈”不断扩围,合作领域稳步拓展,市场蛋糕持续做大,推动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开拓多边合作新空间。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区域发展需求,上海合作组织持续致力于消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上合力量”。本届峰会紧扣可持续发展年的主题主线,高度重视推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搭建相关合作平台,制定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应弘扬“上海精神”,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高质量发展,共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巨大确定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潘见独、吕正英: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构建发展新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潘见独,上海数据交易所研究院吕正英认为,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数据正日益成为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对数据资源利用较为成功的案例,还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平台企业,且多以满足自身运营需求为优先,数据在组织间和市场上的流通与交易尚不充分,其作为生产要素的大部分价值仍在沉淀之中。如何使数据从原始状态转化为流通要素,使沉淀的数据资源加快成为可增值、可计量的产品,打通数据从资源到产品到资产再到资本的增值流程,契合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潜能激活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既要正视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理论难点,也要关注实践探索,总结发展经验,找准发展重点,从而探寻有效的数据价值化方式,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持续完善数据要素价值化路径,加强高质量数据资源采集与汇聚,推进包含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的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推动落实工业、医疗、交通、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数据标注与管理应用。要着力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使其全面融入社会再生产循环,更好释放乘数效应。同时,还要积极营造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打破数据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摘编自《经济日报》
【蒋婧:实现“就业观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轮驱动】
江苏理工学院蒋婧指出,实现“就业观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轮驱动,是破解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高校要与时俱进把握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切实做到精心谋划开篇布局、高度重视过程推进、全力追求实际效果,深入系统地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共同搭建起高校就业育人体系的核心架构,形成“价值导航—能力护航”的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引导“多元化”就业观,纠正“功利化”就业心态。高校需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性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眼高手低”到“实事求是”的认知转变。二是从“功利导向”到“价值创造”的理念转变。三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价值转变。其次,牵紧“招培就”联动链,实施“精细化”生涯教育。高校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在招生阶段,深入产业调研,精准对接需求,完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在人才培养上,着力打造全覆盖、高水平、精细化的生涯教育体系,突出专业性、前瞻性与实操性,开发差异化课程模块,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方面,依托校内“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开展生涯体验周、“职业生涯规划月”等系列活动,推动就业工作多元化。最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现“优质化”就业成效。高校应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全员参与”育人网络;坚持全程育人,贯穿“全程渗透”育人链条;坚持全方位育人,打造就业观培育“聚能环”,协同促进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无缝对接。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