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苏芳(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推动县域经济摆脱依赖要素投入、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聚焦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坚实根基。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为明确发力方向与路径、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更好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县域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要把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一些县域尚面临产业升级、人口流失等压力,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升级、完善就业机制等,有效促进居民增收和消费升级,扎实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融合是重要支撑。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现实路径。县域位于“城尾乡头”,长期以来面临着“城镇要素难下乡、乡村要素留不住”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城乡融合为引领,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平等交换和高效配置。
生态文明是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县域具有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系统,是检验和践行“两山”理念能否落地生根的关键场域。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只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平衡。当前,部分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较强、绿色转型机制不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单一等现实挑战,亟需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保护—发展—增值”闭环,以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消费升级是动力来源。我国县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随着县域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县域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升级,县域消费已成为提振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环和重要突破口。消费升级有助于充分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推动县域商业主体多元化和运营模式创新,活跃城乡消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目前,我国县域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的规模和层次相对较低,县域作为消费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应通过丰富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消费场景等,多措并举激活县域消费市场,推动消费规模扩大与层次提升。
明确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新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民生改善锚定价值方向、以城乡融合优化发展空间、以生态赋能坚守绿色底线、以消费升级激活内生动力、以产城协同凝聚发展合力,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协同治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提升县域民生福祉。同时,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多元文化活动平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牵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方面,优化功能适配的城镇体系。通过规划引领与机制创新,依据县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城镇功能进行精准定位,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村”三级联动体系。另一方面,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通道。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县域及乡村产业倾斜,完善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多措并举破除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梗阻。
以绿色转型为路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依托县域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耗降低与污染减排,积极探索“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品牌”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适配的产业结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设立生态产品与碳汇交易平台,优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畅通生态资源向资产转化的途径,系统构建县域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体系。
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精准对接县域消费需求,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塑造县域特色品牌。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提升县城商业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创新消费场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等多种方式,持续发掘并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推动县域消费提质升级。
以产城融合为抓手,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抓好县域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前瞻布局数字农业、智能装备、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提升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有机协作,能够在更广范围内整合要素资源、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变、提质增效。要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省、市、县、乡、村多级治理资源,搭建协商共治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促进治理机制协同,统一县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规划,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构建起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新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