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曙明(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行知书院院长)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做好劳动和就业相关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因此,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劳动和就业的冲击,必须从战略高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刻把握数智化背景下劳动和就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方略,加快构建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如何以数智技术创新,扩大就业容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突破,打破了“人类作为单一劳动主体”的传统格局,推动了生产流程、决策过程和服务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容量产生了深远影响。短期内,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带来的“替代效应”加速显现,在制造、交通、金融、客服等领域,“机器换人”已成为普遍现象,就业岗位呈现“净减少”态势。长期来看,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并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带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张与有效需求的增加,释放出一定的“创造效应”与“补偿效应”扩大就业容量。然而,全球经验表明,就业创造与补偿往往在数量上小于、在时间上显著滞后于就业替代,且多集中于特定区域与高技能人群。“短期抑制—长期创造”的张力叠加不同区域、行业差异,致使就业容量整体面临紧缩压力,就业极化与岗位空心化趋势同步加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容量的持续扩大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更是稳预期、强信心、保民生的重要支撑。面对数智化加速演进所带来的就业总量波动,唯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充分激活技术进步的创造效应与补偿潜力,才能有效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前瞻布局未来就业方向。深刻把握技术发展的价值导向,始终保持劳动者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将持续扩大就业容量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考量。在技术设计、算法开发、系统优化与服务供给全过程嵌入人本理念,积极引导技术向善、向优、向就业友好方向发展,在激烈的技术革命中守住就业底线、托住民生底板、稳住发展根基。加快推进以技术突破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就业增长点;加快构建以人机互补、人机协作为核心特征的智能生产体系,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大数智技术的创造效应与补偿效应,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与数智技术发展规划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之间的适当平衡。
健全分层分类的支持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积极搭建对接新兴就业岗位的实习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通道,鼓励高校毕业生、“数字原住民”等青年群体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开发面向岗位实际需求的技能培训项目,依托职教中心、产业园区、企业实训基地等平台,提供覆盖城乡、贯穿全周期的普惠性就业培训服务,提升技能基础较弱、就业稳定性较低的劳动者群体跨行业、跨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就业能力。建立重点群体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健全就业兜底机制,切实提升重点群体的就业参与度。
推进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拓展多元就业空间。依托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人才引进、试点示范等政策工具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交通物流、生活服务等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内容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文旅、远程办公等多样化就业新空间,提升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承载主体等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孵化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兴职业形态,强化创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拓展就业空间。
加强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科技、教育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加大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帮扶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财政资源更好服务于扩大就业容量。客观审视数智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加大数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力度的同时,科学预判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和社会治理风险,有效协调技术进步与就业安全之间的张力。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教育政策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步完善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确保各类政策在稳增长、稳就业中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全面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