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今年上半年,我国财产保险业“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合计实现保费收入6079亿元,占据63%的市场份额,综合成本率普遍向好,均在95%以上,实现承保盈利。总体来看,头部险企凭借深厚的资源积累、成熟的运营体系及抗风险能力,成本控制得当、业务增长稳健。在保险市场转型升级、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仅依靠规模扩张谋求短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企业谋求发展的关键在于夯实内部能力,聚焦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真正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财险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迈进,主要受三类力量驱动。一是源自监管引导的外部约束力。监管部门设定的“交通规则”,有利于纠正市场的短期逐利偏差,为行业指明长期发展方向。近几年,监管部门从车险领域开始持续强化“报行合一”监管,推动企业手续费透明化、真实化,借助“有形之手”打破过去的无序竞争,为降低渠道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优化渠道结构提供了有效外部约束,展现了规范市场行为、推进行业降本增效的决心。
二是源自数智技术变革的“破局”创新力。通过数据要素与智能算法的协同应用,财险业可以实现经营服务全流程的敏捷响应与效率提升,也有可能开辟全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例如,通过车联网实时收集车辆行驶数据,并结合路况、天气等外部信息,进行风险预警、提醒司机及时纠正危险驾驶行为,不仅可以降低风险,亦可更精准地实现救援、定损。这类“事前预防+灾中救援+损后补偿”的创新模式,助力保险的角色从事后补偿者转变为事前风险管理者,拓展了行业的内涵与边界。
三是源自市场竞争的内在驱动力。深入来看,“老三家”之间的竞争仍然激烈,新兴财险公司虽然整体规模尚小,但也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创新的业务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强了财险市场的竞争性。竞争压力有效倒逼经营主体通过推进智能风控、智能核保理赔等流程,改进提高运营效率、严控综合成本率,并通过健全客户服务网络、施行“保险+服务”模式,提升自身经营效率与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行业从粗放式价格竞争向精细化、差异化服务竞争转变。
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正推动财险业迈向以精细化管理、数智化驱动和生态化拓展为特征的新阶段,也带来行业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提升。不过,进一步增强财险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广度深度和综合实力,还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从监管效能角度看,目前的“破内卷”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离不开监管部门全面严格监管、以罚促改,但由于费用合理性与真实性等问题确实难以准确辨别,致使编制虚假资料、虚列佣金报酬等不良现象屡有发生。接下来,除了进一步推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外,也要持续推动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形成“监管—机构—市场”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
从技术升级层面看,数智技术是当前险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具潜力的抓手,但其初始投入高、数据壁垒高,头部险企具有先发优势,可以借助其丰富的数据基础和投入能力,在风险控制、客户服务与运营效率方面构建可持续优势,以质取胜。不过,这也可能导致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未来,还需加快完善规范安全的数据共享与技术协作机制,引导算力、模型与基础设施资源以合理方式向经营主体开放,促进不同类型企业有序竞争、创新发展。
从风险管理能力视角看,还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精算框架和风险认知的局限,加强与科技公司、数据服务商的生态协作,构建动态风险数据库,持续提升风险识别、量化、预警与减量能力,在推动行业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