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水平开放、坚持全国一盘棋、人工智能治理、“第二个结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洪俊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进行】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进入到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当前世界各国联系空前紧密的情况下,封闭守成无法应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自我封闭只会错失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百年变局的不确定性。其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应对百年变局的关键,就在于保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提高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市场空间,深挖市场潜能,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在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塑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应对百年变局的基础能力。其二,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发展变局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高水平开放,才能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发展范式深度调整的新需求,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带动能力。其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全球治理倡议在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实现了集成性创新,深刻回应了当前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下的发展要求。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联动,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不断凝聚多边合作共识,提升全球治理多元主体的向心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摘编自《经济日报》
【谢宝剑:坚持全国一盘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表示,作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理念,坚持全国一盘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各种利益、统筹各项工作,以实现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我国是一个大国,这既意味着我国发展具有规模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意味着各地情况不同、禀赋各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涵盖面广、涉及面多。只有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把大家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把各方面智慧集中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增强发展信心、最大范围凝聚发展合力。从理论逻辑看,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创造性结合,将国家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实现整体目标的最优化;从历史逻辑看,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智慧结晶的传承与升华;从现实逻辑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为统筹全国力量、抵御多种风险挑战,助力保障国家安全、化解内部矛盾、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遵循。总的看,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求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民主与集中等一系列关系,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促进动态平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合力,助推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应对当前和未来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的需要,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
【傅琳凯:应加快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新范式】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琳凯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呈爆发式发展态势,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智能驾驶系统,从医疗影像诊断到金融风险预测,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使用。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应加快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新范式,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机制,要以保障人类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确立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伦理准则,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引导其朝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智能化的工具,人类需要认清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将之用于提高生产力,为人类谋福祉。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确保安全可控,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可根据人工智能系统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伦理审查,避免“一刀切”扼杀创新。推动建立“沙盒监管”模式,允许在可控的真实世界环境中测试创新技术及其伦理框架,并根据结果快速调整政策。建立人工智能系统的“生命周期注册制”,在人工智能部署后持续监控其表现,实施有效的反馈和召回机制,及时解决所暴露出的伦理问题、修补技术漏洞。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海:“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表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文化以服务革命实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反对“以洋为美”式的文化盲从、文化自卑心态,突出强调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思想障碍,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相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经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延续了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经由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激活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具有中国气派,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是二者相互契合的产物,是古老文明的赓续和荣光重焕。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是“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政治制度与中华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具有深刻的关联。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充分吸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彰显人类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孜孜追求,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科学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正确表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