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3 09:20

  作者:金社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5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确定性的绿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放眼全球,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彰显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国一盘棋等制度优势,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

  10月9日,作为河北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搬进雄安新区的新家,中国中化员工杨高敏的生活幸福感满满:离家不远就是公园,乘公交上班只用10分钟,“高楼越来越多,店铺人来人往,城市活力四射”。

  地上,千年秀林、中央绿谷,绿色绵延,“聪明的车”畅行“智慧的路”;地下,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水住进“集体宿舍”;云端,“城市大脑”高速运转,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

  一张白纸起步,“未来之城”拔地而起,成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是全党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总结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经验,探索形成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的制度设计,从而将党的主张有效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年规划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中国首创,然而坚持接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唯有中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色鲜明的实践,深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外国领导人对我说,中国有一大优势,你们总是制定各种规划,而且各种规划总是能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发展规划工作,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使规划成为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一些国家宏观政策短视化、来回“翻烧饼”时,我们党通过五年规划这一治国理政方式,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全球视野下,一个结论愈发清晰: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一以贯之的发展蓝图,以稳定的预期、清晰的路径、开放的姿态,实现了自身经济量质齐升,成为全球经济穿越“不确定性”的重要支撑。

  (二)

  长三角,G60高速公路两侧,新厂房绵延不绝,夜幕下灯火通明。

  从一条高速公路,演变为一条科创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演绎着生动的创新故事。

  目前,G60高速公路两侧的厂房集群,早已不是孤立的生产空间,而是串联起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的产业链条。九城拧成一股劲,绘就“科创经济”的宏伟图景。

  2016年,上海松江区创造性地提出“G60科创走廊”的概念,布局九大产业功能板块。2018年,“G60科创走廊”九城召开首届联席会议,发布《松江宣言》,协同发展大幕全面拉开。2024年,九城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按制造业增加值推算,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接近2.2%。

  “G60科创走廊”闪耀的创新之光,正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集中力量,才能保证重点。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攻关重大科技项目,从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到推动绿色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集中资源,才能实现突破。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动能更强劲;“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研院所支撑”,让创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新时代以来,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推动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放眼全球,中国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加凸显。当一些国家还在困于多党制下的政策短视、朝令夕改时,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全球视野下,一个结论愈发清晰: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与时俱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

  金秋,陕西延安300多万亩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清脆甘甜。

  一颗苹果,牵着为人民办事的初心,映着新时代的奋斗,连着天下一家的情怀。

  延安革命老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当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苹果产业一马当先。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来到这里,嘱咐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引进优势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农业保险……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颗苹果,串联起了一条完整的“富民产业链”,带动100多万人就业,80万农民从中受益。

  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是判断一种制度优劣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当一些国家枪支暴力、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突出,基本的社会稳定都保障不了时,中国则始终坚持以“改革惠民生、开放促共富”为价值坐标,书写了别样答卷。

  新时代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药品集中采购降价,让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扩大普惠供给,回应老龄化社会需求……改革始终聚焦民生,彰显制度温度。

  同球共济、和合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在农业领域,中国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产量,分享减贫经验;在能源领域,中国光伏、风电技术出口到多个国家,推动当地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发展水平,又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全球视野下,一个结论愈发清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走的是人间正道。

  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机勃勃,以科学蓝图锚定航向,以改革开放激发动能,以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制度既善于激发内生动力,又主动融通全球资源;既注重战略规划的连续性,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这不仅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也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新时代的中国必将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 责编:周亚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