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现在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的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包含着许多与老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指标、民生工程和民生举措。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十五五”规划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十五五”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项点多线长面广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同时,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锚定时代历史方位,精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基点。其次,“十五五”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坚实屏障。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发展和安全方面出现的“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好”的问题,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着眼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科学把握时与势、危与机、破与立的辩证关系,把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贯穿统筹发展和安全全过程。详情
“十五五”时期要以高效能治理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高效能治理重在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运行规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欧阳纬柠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始终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需动力逐步增强。但仍需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十分复杂艰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竞争与地缘博弈交织叠加。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个别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接连发起贸易战、关税战,不断冲击全球秩序,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是应对现实挑战、塑造未来优势的必然之举,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置身于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高效能治理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详情
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可以有效纠正“市场失灵”
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在《北京日报》撰文表示,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发展规划可以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并通过前瞻性布局、优化制度设计、科学制定政策,发挥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的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我国制定的五年规划、行业规划等,不仅阐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还明确了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任务。这些规划不仅推动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相协同、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相促进,持续提升宏观治理效能,而且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预期、框架和信心,使得企业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避免短视行为,最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实践证明,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法宝,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一种新型国家治理方式。详情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编制和实施好中长期规划的根本政治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编制和实施好中长期规划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在《光明日报》撰文强调,中长期规划不是一般的技术性、业务性文件,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政治性、战略性文件。规划编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都必须由党来掌舵领航。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规划才能始终体现人民意志、符合时代潮流、引领发展方向。规划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很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相互掣肘的现象。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把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本地区本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规划中得到全面贯彻和体现。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我们能够编制出高质量规划并有效实施的制度根基。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使规划更接地气、更富实效。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详情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