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幸阳
我们将步入一个“关键时期”。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标定了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迎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其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置于七方面目标的首位。
全会还重申了一个标志性指标——到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不同的标准,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区间总体在2万—3.5万美元(约合14万元—25万元人民币)。我国2024年人均GDP为95749元,也就是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适当速度。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十五五”时期,“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仍然是经济建设最为紧要的任务。
如何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起引领作用的,无疑是科技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殷切期望。
这里有两个发力点。一方面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发展到今天,AI已不止赋能千行百业,还能反向赋能基础研究。从早年间的“AI for Science”,到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出的“AI三问”,都在证明这一趋势的不断演进。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也专门提及人工智能。当前实施的“人工智能+”行动,能否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保障等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关乎我国科技创新的效能,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起支撑作用的,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我国五年规划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指导性和约束性指标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以更好地统筹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这一原则,并提出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纵观全球,大国经济都是以内需为主导。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关键在于破除卡点堵点,畅通循环。
过去几年,通过削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清理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等努力,我国已有力破除了许多市场障碍。在此基础上,《建议》还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有利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更多释放。
发布会还进一步介绍一批落实做法。纵向上,要增强规划与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包括强化经济政策、非经济性政策的协同。横向上,要继续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同时还将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以进一步强化“一盘棋”思维,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根本上,这都是为了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要素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协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且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抓手
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还提出一个说法: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这与今年全国两会首次提出的“投资于人”,体现的也是一以贯之的思路。
从根本逻辑看,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价值追求。
从发展的角度看,四中全会将扩大内需明确为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提振消费。而提振消费的裉节问题,是国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不足。解决方案,具体要落在提升收入水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两方面。
全会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预见的是,“十五五”时期,不仅是“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将延续,还有望看到更多税收、养老金、保障性住房、育儿补贴等触及根本的再分配制度改革。
新时期,唯有做到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民生福祉与发展质量的双向提升。(胡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