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长银(安徽大学校长)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以其基础性、平台性和通用性特征,正深刻重塑着文化创新的范式与发展路径。文化创新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战略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在数字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转型: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新的理论重构
传统文化保护与研究长期面临学科壁垒森严、研究方法效率不足、创新过程依赖偶然性等结构性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所展现的“通专融合”特性,为系统性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工具箱,从创作、生产到体验等各个环节,全方位推动着文化创新的范式转型。
首先是激发了社会整体的文化创造活力。人工智能技术显著降低了文化创作的技术门槛,推动创作主体从专业领域向全面参与转变。通过AI绘图、AI作曲等低门槛创作工具,普通公众能够借助自然语言指令实现艺术创作,这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整体的文化创造活力。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门槛的降低,更在于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共享的大众文化生态,从源头上夯实了文化创新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生产流程的智能化与效能最优化。人工智能从“效率”与“质量”两个维度重构文化生产流程。在效率维度,AI辅助制作显著缩短了创作周期与成本,使创作者得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专注于创意策划等高阶认知活动。在质量维度,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与大数据分析能力,AI能够深度解构文化内涵,创新表达方式,为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创作视角与灵感来源,从而显著提升文化内容产品的艺术价值与传播效果。
最后是体验模式的沉浸化与文化传承的活态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文化消费模式正在经历从单向接收向双向互动的根本性转变。沉浸式展演、云端博物馆等新兴业态的涌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曾通过AI提取珍贵文物元素生成数智人,并借助大语言模型实现观众与文物的实时对话,创造了跨越时空的文化沉浸体验,有效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实践路径:三维赋能模型与重点领域的实证研究
在推进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融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主体——研究工具——文化资源”为支撑的三维赋能路径,并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是创新主体的认知边界拓展。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文化研究者的认知疆域。以徽学研究为例,通过AI技术分析数万件徽州文书,运用社会网络算法揭示了明清徽商网络的新传播路径,这一发现不仅为传统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其方法论成果还可以直接应用于智能化数据库建设,实现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与再利用。
二是研究工具的方法论革新。人工智能带来了文化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变革。高精度遥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毫米级数字化建模,形成了可永久保存、深度分析的“数字档案”,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种技术范式的变化,标志着文化研究正在从传统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三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活化。人工智能技术使静态的历史资料实现了动态转化。例如,基于AR技术开发的交互式文创产品,成功“复活”了古代瓷器上的图案叙事,使观众能够在互动体验中理解历史文化内涵。此类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博物馆场景中实现应用,显著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能与影响力。
在重点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
科技考古的方法论创新。在重大考古项目中,采用机器学习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了出土文物的智能拼对、复原与无损检测,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通过三维建模和材料智能分析,能够精准重构古代手工业生产链条与贸易路线,为文明演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古文字研究的智能化突破。依托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古文字智能识别系统,已在甲骨文、金文的自动识别准确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的古代文献知识图谱,实现了对文本的智能语义分析与思想演化追踪。
智慧文旅的范式重构。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系统在多个景区实现应用,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精准推送,有效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古村落保护平台,实现了对旅游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智能预测与动态调控。
未来展望:“通专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面向未来,需要科学把握技术赋能与文化价值传承之间的平衡,构建“通专融合”的新生态系统,使文化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专融合”驱动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通专融合”特性的充分发挥。其“通用”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文书、建筑模型、音视频等多模态文化数据;“专业”深度则确保AI系统能够深入理解特定领域的文化知识与语境。基于这一理念开发的文化多维智能平台,整合了海量文化资源,具备严谨的文化推理与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古建筑监测、文书智能检索等工具,已在文化保护与研究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以文化创新服务区域发展。人工智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通过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高端学术会议等方式,系统性地推进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实践中创新的“高校——博物馆——基层”三方联动模式,通过开发面向青少年的沉浸式课程与AR数字化产品,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场景落地至关重要,AR文创产品开发、智慧文旅平台建设等实践,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承效能,更直接拉动了文旅消费与产业升级,彰显了文化创新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
为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新领域的赋能潜力,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发展路径,建议从以下四个关键维度着力推进。其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文——理——工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创新合力。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鼓励文化研究机构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其二,构建国家文化数据体系。系统开展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与数字化工作,建设高质量、开放共享的国家文化基础数据库。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既精通文化艺术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文化创新”交叉学科专业,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其四,完善协同创新生态。构建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建立文化科技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共享。
人工智能正在系统性重塑文化创新从保护、研究到传播、转化的全链条。继续深化两者的融合,在科技考古、古文字研究、智慧文旅等重点领域持续探索,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与智慧贡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与文化价值传承的平衡机制、技术赋能的文化创新评估体系构建等深层理论问题,推动该研究领域向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