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五年规划、提高政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曲婧、安维复: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曲婧、特聘教授安维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中国奇迹”不是“飞来峰”,而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长期主义这一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经验回答了何谓规划的问题: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规划主要有两个维度,“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确保长期发展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也回答了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社会功能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规划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起飞”的必由之路。第二,规划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第三,规划能够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总之,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也回答了如何制定和实施规划的重大实践性问题,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注重调查研究,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清晰的实施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姜泽洵: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能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姜泽洵表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政治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内在需要。政治能力,最根本的是政治领导力,最关键的是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最基础的是政治自制力、政治定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内在联系、互为条件,在讲政治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知、信、行”和“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思维、政治能力、政治行为的高度统一,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整体。而从实践来看,提高政治能力,应坚持“理论滋养”“党性修养”“实践培养”“文化涵养”“政治体检”共同发力,持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长期修炼。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久久为功培育出来的、扎根实践磨炼出来的、以文化人涵养出来的,各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浚源涵林、培元固本,持续锻造政治上的纯钢、好钢。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陶文昭: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突出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完成这一时期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以及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十五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超大规模市场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更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构建起具有韧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这一优势不仅是应对全球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的核心动能。我国还拥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2.2亿技能劳动者,构筑起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体系。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挑战,丰富的人才资源不仅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
摘编自《北京日报》
【沈桂龙:系统提升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认为,系统提升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一项兼具重大战略意义与现实紧迫性的核心议题。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经历了从规模嵌入到自主可控的历程:从依赖成本规模优势,到注重质量结构升级,再到强调安全与自主可控,供应链韧性的提升需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布局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可以说,当前,我国外贸供应链正处于向全球供应链枢纽升级的关键时期,出海模式向系统化、生态化输出转变,必须实现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全球资源配置等能力的新突破。综合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体系优势与时代禀赋以及新变局下的现实挑战,提升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根本遵循,应立足系统观念,把握多重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以此作为推进韧性建设的逻辑起点。首要原则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应着力完善制度环境、守牢风险底线、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保障与标准体系建设,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生态。在具体路径上,应以“固根基、拓网络、促创新、畅循环、优生态”五大举措: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根基;构建多元化全球布局,有效应对国际风险挑战;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筑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系统提升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