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颜洪平(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提供了科学指引。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当前,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只有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切实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才能推动经济复苏,实现联动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的是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不仅是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的务实之举,也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
海南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创新集聚要素、扩大规模、提升能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优化制度供给,发布20多批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提升封关运作监管服务能力,促进经营主体降本增效。突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自贸港建设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大力气破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各方面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制度创新效益不断提升。
推进贸易自由化。封关运作后,海南全岛将成为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政策制度。“一线”放开通过降低关税壁垒、简化通关流程等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降低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线”管住、岛内自由则通过建立高效、精准的监管机制,在保障区域内贸易自由的同时,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稳定。在贸易税收方面,“一线”进口的“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由21%提高至74%,在岛内享惠主体之间可以免进口税收流通。在通行措施方面,以岛内现有8个对外开放口岸作为“一线”口岸,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货物径予放行,设置运行10个“二线口岸”,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创新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在监管模式方面,对“零关税”货物、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等实行低干预、高效率精准监管,保障各项开放政策平稳落地。
促进投资便利化。以制度集成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通过简化投资准入流程、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等制度创新,重构投资领域的规则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降低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区域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与集聚力。在投资准入方面,实施全国“最短”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在政务服务方面,推动极简审批改革范围从重点园区拓展至省级、市县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区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加快要素资源跨境流动。聚焦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等关键要素,辐射东盟等重点区域,优化配置国内国际资源。通过政策创新破除要素跨境流动障碍,实现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在人员往来便利化方面,实施更加宽松的出入境管理政策,85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在物流效率提升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航空运输政策,深化“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建设,实施保税油加注、启运港退税等政策,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在资本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着力推动覆盖跨境结算、融资管理与投资准入的全链条金融开放,丰富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应用场景,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数据要素流动方面,扩大通信资源和业务开放,调整完善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推进跨境海缆建设,开展“游戏出海”“来数加工”等跨境业务。
海南自贸港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与世界上成熟的自贸港相比,海南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需进一步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统筹安排好开放进度和节奏,聚焦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深化规则对接、强化规制协调、推动管理创新、促进标准互认,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这要求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重心转向更加聚焦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环境标准等涉及经济运行的“边境后”制度安排。一是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形成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二是持续完善口岸管理、外商投资、生态管控等领域地方性法规,明确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安排,构建与开放相适配的法治体系。三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充分学习借鉴国际自贸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在重点领域大胆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引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