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社会治理、涉外法治、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冠梓:系统谋划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应以“十五五”规划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系统性优化与整体性提升。因此,需明晰“十五五”期间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着力点。一是着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凝聚社会治理共同体合力。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治理的正确方向。要明晰政府权责边界,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便捷高效的参与平台,完善民意征集、协商议事机制。二是着力深化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法治是根本保障,要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德治是教化引导,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自治是内在动力,要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丰富自治形式。三是着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新模式。打破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深化技术应用场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风险预警、应急管理、公共服务、治安防控等领域。推广智能网格化管理,为传统网格注入科技内核,实现“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的精准管理和服务。四是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治理成效体现在民生福祉上。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创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摘编自《学习时报》
【郭雳: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表示,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我国涉外法治实践的科学指引作用,加快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推进涉外法治工作。要坚持立法先行,立改废释并举,聚焦我国涉外法治工作中的新实践新要求,抓紧专门性涉外立法,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涉外条款,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要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深化涉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同时,坚定法治自信,推动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要坚定法治自信,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我国以法治方式参与并塑造全球治理的能力,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瑞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的现代化】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瑞芬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将“人的现代化”作为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价值主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方面,稳步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经济领域,要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教领域,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等“四新”建设,重点打造国家级产教联合体,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民生领域,要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人的现代化”的需求升级与能力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内生动力。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围绕健康、教育、文化等需求,培育银发经济、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倒逼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聚焦人的现代能力提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定制化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现代化产业的能力。同时,建立互促机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强化制度衔接,将“人的现代化”指标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制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战略时,同步规划人的能力培育与权益保障举措;建立动态适配机制,定期监测人的需求变化与能力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现代化推进重点;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全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
【韩斌:锚定目标持续推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韩斌认为,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其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基础性制度作用。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围绕重点区域治理、国家公园建设和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持续发力。其二,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城市发展中,要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压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在乡村发展中,要从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入手,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其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把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完善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指标。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