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全会精神,对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路径。第一,坚持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把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第二,要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明确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第三,要加强民生保障,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性。要加强就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第四,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安全生产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维护稳定工作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详情】
聚焦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明确主攻方向精准发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面向“十五五”时期,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一是抢占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数据、知识、技术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配置机制。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五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强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详情】
以文化的力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如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等,而新型生产要素和高科技工具的使用都要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前提。同时,文化的繁荣极大丰富了经济发展的纵深、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朱红军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文化的力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企业家精神,有力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广泛形成,将文化力更好地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组织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详情】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在《天津日报》撰文表示,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条件出现一系列新变化: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大而不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诸多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基于传统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新发展环境和形势的需要了,必须从改革传统经济体系入手,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在经济发展中不但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求经济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