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执笔:李岩(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事业对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驱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体育科教交汇、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承担起建设体育强国的责任使命,为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夯实体育人才培养之基。学校始终秉承“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人格健全、基础扎实、技能突出”为目标,以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健全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体育产业相关领域输送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一是以学科专业优化为抓手,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和学科教学(体育)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聚焦体育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培育能够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群众体育指导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二是健全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不仅包括体育学、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等基础课程,而且涵盖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跨学科课程,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平台是有力载体:以校地合作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实践平台,为体育人才培养以及服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助力企业发展。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和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在促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体育人才,助力企业长远发展。二是加强校地合作。学校主动围绕地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精准发力、主动作为,以高层次的视野拓宽社会服务范围,积极探索与新时代体育产业同频共振的新模式。另外,学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体育赛事促发展,全方位发挥学校的赋能作用,为区域经济创新贡献力量。学校致力于践行体育责任与使命,通过建立多维度、多框架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学校体育建设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比如策划执行四川省第二届绿道健身运动会暨体育公园运动会等赛事,持续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校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从而打造共赢格局。
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科研创新反哺作用。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主动对接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展开深入研究,为体育产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智力支撑。例如,学校积极响应《自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发布国民体质健康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2025年度立项科研项目》的号召,鼓励教师围绕体育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进行科研创新,目前已形成《城市更新视角下自贡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数智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和推进路径》《自贡市体育场馆有效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耦合机制研究》等优质科研成果,为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学校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通过搭建市厅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民体质健康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以及长江上游生态体育研究中心”着力提升科研人员的综合素养等,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域体育经济、大众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体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力,实现科研成果与体育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数字化发展是应然之举:共同打造体育产业新生态。学校基于教育数字化和“智慧体育”建设的双重背景,不断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助力新技术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体育数字化教学新样板。一是从数字化体育课程资源入手,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对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动态监测,经全面分析后,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专业精准的运动建议。二是构建数字化体育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多场景的体育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三是利用智能评估系统优化体育教学,学校依托数字化工具对学生的体能、心理等进行健康评估,全面分析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培育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