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执笔:王睿(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地域性、生活性紧密相关的乡村文化,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任务,更是乡村振兴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江西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与红色文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文化自信+数智技术+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将乡村文化振兴与设计学科建设深度结合,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文化为根,深度嵌入课程体系。乡村文化不应仅作为外部素材被引入课堂,更应成为激发学生文化认同与创造潜能的内在动力。为贯彻“文化自信引领在地化设计”的教学策略,学院持续开展田野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赴江西庐山、婺源、景德镇、井冈山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域,以口述史采集、非遗技艺体验、传统建筑测绘与文化空间记录等方式,系统整理大量的乡村活态资料,并形成课程教学元素。同时,学院设置诸如“文化基因分析”“非遗工艺设计”“乡村空间与社会”等多元化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在“庐山村落保护与更新”专题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实地测绘传统建筑形态,并鼓励学生在叙事设计、场景再造与文化符号转译中注重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除此之外,教学中特别重视“原真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重视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更好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
数智赋能,构建乡村文化数字档案。数智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及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学院以数字技术作为“立足之本”,通过“数字存储—数维再现—数智赋能”,将乡村文化“旧资产”转化成“数资产”。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采用3D激光扫描、无人机测量、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方式为古建、景观、物件建立数字档案,并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元宇宙空间设计等方式虚拟重建“乡村”,让使用者能远程穿越进入村庄进行“走进文化历史”“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在景德镇陶瓷匠人村落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对陶瓷的制作工序进行拍摄录像、建模记录,为师生教学、研究和创作服务,让大众体验数字文旅。同时,引入数字化分析,对乡村的人口变化、业态演变、旅游者行为等做出直观的数据呈现,支撑文化设计、政策制定,形成“数智—文化—设计”的闭环。
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力”设计人才。有效传承乡村文化,要求学生拥有宽广的跨学科视野和实践综合能力。为此,学院打通专业限制,开启“设计+文化+科技”的交叉学科整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及教学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学院建筑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专业方向,与人类学、民俗学、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等学科开设联合教学和联合课题,使学生不仅具备了文化分析与符号转译的能力,更掌握了数字建模、交互设计、动态影像等技术工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学院的跨学科联合实践项目“乡村文化数字化设计工作坊”,聚集建筑、视传、数字媒体等专业的学生,发挥各自所长,在合作中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了从文化认知到技术实现的完整训练过程。
产教研协同,推动设计成果落地转化。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学院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乡村旅游运营方及非遗传承人加强合作,成立“乡野文化创意工作站”“校政企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实践平台,推动教育资源从教育端到实践端的有效转换。比如,学院师生参与设计的婺源篁岭村的公共艺术装置、文化旅游标识导览以及游客体验互动点均已在景区运用,提升了村落文化旅游环境品质;在“吉安青原书院文化再生”项目中,学生团队关于旅游村落历史街区导览牌的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字、雕刻和建筑等转化为现代视觉信息语言,重建了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叙事情境。通过“教育—研究—服务—产业”四元一体化,学院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浸润式实践教学体验,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社区共创,建立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机制。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激活乡村主体的创作动力。学院始终贯彻参与性设计的思维,突出乡村居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从前期调研、方案构思到设计决策与实施维护,均要求乡村居民深入参与其中,在充分保障乡村居民文化共识的基础上合作创新。例如,在安义古村落的振兴项目中,村民提出将古祠堂改造为兼顾祭祀仪式、文化展览与研学教育的复合空间,学院设计团队在充分研究原有建筑结构语言、装饰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村民的意见,融入可移动展陈设施与智能灯光系统,既满足了村民需要,又提升了其文化传承的参与性。
高校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担当“文化守望者”的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学院将继续响应国家号召,把助推乡村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发挥设计教育的优势,将数智技术转化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