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品质消费需求、经济大省挑大梁、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董志勇:系统施策精准激活高品质消费需求】
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大国经济的根基在内部,经济兴衰的阀门在需求。无论是应对外部冲击,还是培育长期动能,国内需求都是最稳定、最可控、最可持续的战略资源。只有把需求的“总闸门”打开,才能把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持续推向远方,才能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领先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也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回旋余地、掌握发展主动。而在众多新需求中,高品质消费需求最具风向标意义。它既连接“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又承载“美、智、康、趣”的价值提升;既要求产品可靠、服务可信,也期待品牌可感、文化可心。这种需求升级,是收入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对供给端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企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十五五”时期进一步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让消费真正成为衔接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激活高品质消费需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与现实需求,以更精准、务实的举措,推动消费从规模扩容向质量并重、普惠均等方向持续迈进,让人民群众“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聚焦“能消费”,必须夯实居民增收与社会保障基础;聚焦“愿消费”,必须优化高品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聚焦“敢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环境与支撑体系。
摘编自《光明日报》
【宋葛龙、刘志成: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研究员刘志成表示,经济大省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创新基础和开放的制度环境,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持经济大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支持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其服务大局之稳、引领区域发展之进,带动各地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以先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等引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鼓励经济大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跑出加速度、赛出新成绩,并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战略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策略,形成科学的实施路径,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转化为发展实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一新: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重大价值。首先,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总结。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认知框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赋予生产力要素新规定、新内涵。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创新,丰富了生产力发展动力源。此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郭克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克莎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泉。科技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和方向引导。其次,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延伸和应用。产业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和动力,并通过市场化应用反馈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多元主体协同作用机制方面,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系统集成,引导创新资源投向战略领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主导的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与科研创新的使命,还需要通过专利许可、转让和人才流动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十五五”时期,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主要在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这需要一套环环相扣的政策组合拳。其重点思路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源头,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贯通成果转化链条为主线,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体系作为关键保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