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农业农村现代化、外贸、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和同城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尹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经济教研室主任尹俊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彰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基础。从特征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惠及亿万农民、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经验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五五”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乡村治理等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
【秦磊:促进外贸提质增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秦磊表示,从广交会的创新升级到数字贸易的崛起,从自贸区、自贸港的制度探索到绿色贸易的新趋势,我国外贸正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外贸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支撑经济增长、优化结构、推动创新的重要引擎。因此,通过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比重,实现外贸提质增效和结构转型,意义不言而喻。外贸提质增效的最终目标,是“质”和“效”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是由“拼数量”向“拼质量”、由“重规模”向“重效益”的转变过程。接下来,要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等层面入手,布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技术、标准和品质提升竞争力,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其中,制度保障是核心。制度型开放正成为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标志,应加快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规则衔接、标准互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创新是关键。应加快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并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企业,让创新成为外贸增长的持久动力。绿色发展是重点。要通过绿色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全球低碳转型中赢得主动,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摘编自《经济日报》
【周文: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持续探索与深化把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打破西方围堵遏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实践要求,以系统思维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首先,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科研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次,以新发展格局畅通循环脉络,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国内循环方面,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在国际循环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再次,以民生改善彰显发展价值,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后,以绿色转型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新路。
摘编自《北京日报》
【刘乃全、苏乐言:深刻理解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空间组织新范式】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乃全、特约研究员苏乐言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实现国内大循环畅通运行,重点在于打破地区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策略,正是顺应上述战略需求的空间应对办法。借助加强城市间功能协作、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原先分散甚至存在重复竞争的城市单元可以整合成关联紧密、分工明确的合作整体,进而在区域层面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制度性成本,释放潜在发展能量。但需明确的是,一体化和同城化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在概念内涵上其实有着递进关系和侧重点的不同。从大的方面看,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任务在于“破除壁垒”,也就是克服因行政区划分割带来的体制机制约束,具体表现在市场整合、基础设施互通以及生态共治等多个方面。同城化则是一体化进程中的高级阶段,一般出现在空间邻近、互动频繁的几个核心城市之间。同城化的核心诉求是“功能融合”,致力于推动跨城社会认同和功能一体化的形成。要落实一体化和同城化构想,关键在于搭建一个多方参与、持续运转的系统化实施框架。这需要超越传统项目管理思路,建立起覆盖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市场运行、生态保护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性协同治理机制。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