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来源:2025-11-25 14:25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宏观治理体系、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晓光: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晓光指出,不同于“宏观调控”这一概念,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完善规划引领、政策协同和制度保障,对经济总量、结构与质量实施系统治理的制度安排。其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统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核心支柱,协同投资、消费、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综合性治理框架,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运行的高效能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了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宏观经济治理知识结构,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经济治理理论。此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对西方宏观调控理论的全面超越,突破了以短期经济稳定和周期性管理为核心的西方宏观调控逻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微观基础,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系统治理为主线,以“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设计+结构性改革”为政策取向,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为协调逻辑,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保障,实现短中长期统筹兼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摘编自《光明日报》

  【韩强、李冉:彰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冉认为,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作风建设,也积累了加强作风建设的丰富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这一经验集中体现为:形成了包括作风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根据党的建设实际修订党章,不断充实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和要求;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相关准则,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法治化;明确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形成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思路,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题。党的作风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也与政风、家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作风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一旦条件适合,作风问题极易反复、回潮,工作本身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这就需要以强有力的制度使良好作风由习惯变成自然,进而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尤其要使制度体系化,把导向、要求、规范、惩治结合起来,形成党的作风建设的合力,构建起长效机制。

  摘编自《北京日报》

  【徐晓明:制度、市场、产业、人才四大优势相互促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这是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的底气所在,也是于变局中开新局、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制度优势是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战略依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不断释放需求潜力。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坚实底盘。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有助于降低外部依赖,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坚实屏障,也为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奠定稳固基石。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2024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21年,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探索攻关提供了坚实支撑。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郑路: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郑路表示,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注重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城市治理智慧化,就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和风险应对能力等,通过全域感知、智能研判和精准执行,让城市具备动态响应与自我优化的能力。城市治理精细化,则是兼顾科学管理与人本关怀,通过将治理对象、流程、责任落到最小单元,使治理更具温度、更加精细、更体现公平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智慧化和精细化两者协同,有助于形成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更高效、更有序、更有温度。智慧化和精细化协同,符合我国城市治理演进的内在逻辑。二者协同配合,才能构建技术与制度互促、效率与公正兼具的现代治理秩序。因此,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民生导向、促进社会协同,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新路径,推动城市治理增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 罗之颖整理)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 责编:罗之颖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如此重要?“根基”二字有何深意?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2025-11-19 15:41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