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 张建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重构和变革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主动调整内外发展战略,以适应新趋势、新变化。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要逐步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前提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将是“十四五”期间需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大循环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角色提出新要求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前提。以内循环为主的大国开放经济基本特征包括:一是通过市场规模促进分工细化,进而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二是利用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弥补国内产业链中的短板和空白,构建国内产业链循环和更好对接全球产业链。三是通过培育国内市场,形成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群体,有效牵引国内优质供给,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
国内大循环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角色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因为通过压低成本、增加投入和消耗能源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基于此建立起的市场机制,对虹吸优质生产要素、促进创新发展不敏感。加之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本国市场分工细化程度发展缓慢。政府简单干预市场和企业经营,造成市场失序和价格扭曲,资源在局部集聚和配置,区域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发展现象突出。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要把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借助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办法,一体推动市场机制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
二、推动形成更加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市场化机制
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场和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要弥补市场缺位引起的局部要素配置扭曲、市场组织失序和市场主体不强等问题。
1.以市场化机制引导要素市场改革。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需规律和价格机制。我国互联网经济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商品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逐步下降,商品市场的运行总体顺畅。较为紧迫的任务是将供需规律和价格机制向要素市场延伸。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解决科技创新型劳动力报酬不高、地区间和行业间要素流转不够顺畅等问题。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回报合理化和城乡要素均衡配置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2.注重产业链治理规律的系统运用。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系统总结大国产业链演进规律,把握世界产业链重组新趋势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加强产业链协调、组织和治理。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巩固强化产业链上关键节点,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同时在5G互联网、新基建等领域,通过引领技术前沿和抢占市场先机,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
3.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活力。从市场主体角度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有一批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或者“链主”,使其成为系统集成者、关键技术引领者和一流品牌拥有者,创新引领产业链或开疆拓土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培育一批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发挥小企业在产业链某个环节的创新作用,带动激活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创新合作,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积极创业的向上氛围。
三、促进政府职能向“补位、开放、协调”转变
国内市场的竞相开放有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配套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此,地方政府至少需要在“补位、开放、协调”三个方面有所有作为。
1.由替代市场转向补位市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政府包办产业发展和干预企业经营已经不适应新要求,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突出依法治理功能迫在眉睫。要推动政府由市场参与者向秩序监督者、制度供给者转变,借助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等途径,主动营造有助于补齐产业链短板、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和稳定市场经营秩序的营商环境。
2.由垄断市场转向开放市场。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开放程度不匹配,要素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劳动价值创造的贡献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新激励。以价格机制引导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关键是规范地方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让代表国有资本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要在一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公共属性较强的领域,通过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序引入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借助于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使公共产品供给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3.由分割治理转向协调联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是为了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深度释放市场化改革的红利,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要引导地方政府超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交通能源、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开展具体项目的跨区域合作,以切实的举措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争取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引领新发展格局的全国样板。
四、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市场和政府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运行,方能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一致。“十四五”期间,应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主要建议如下:
1.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十四五”规划研究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要课题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应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总目标,以更大力度对内开放为着力点,针对政府职能定位、具体开放领域、市场主体培育、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具体方面进行统筹安排、逐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形成精准规范高效的规划体系。
2.加快对内开放的改革步伐,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明确开放竞争的具体领域,全面降低行政审批、土地资源、资金信贷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让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更大力度地实行对内开放。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提升国有企业在产品、服务、人才、要素等方面资源配置效率,做强国有资本,发挥好国有资本公共服务职能。
3.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治理组织,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位。政府和市场不能完全涵盖资源配置和组织治理的方式。随着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市场和政府功能逐步完善,新的问题将逐步显现,依靠第三方治理的迫切性将日益增强。要把发挥基层组织、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等第三方组织的作用,作为政府和市场的有益补充这一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加以研究,明确重点培育领域,开展第三方组织治理试点。
相关阅读
【破题“十四五”】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激发体制改革的新活力
【破题“十四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