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召开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召开

2018-06-12 18:1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秦超)2018年正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境界,由青年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6月9—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求是》杂志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期刊媒体的近100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青年哲学论坛负责人、《求是》文化编辑部主任李文阁编审在大会上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副教授主持开幕式。郝立新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展进程极大增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和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历史发展节点上,青年学者更要有使命和担当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李文阁编审高度认同并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为本次论坛所做的工作,指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尤为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第二,改革开放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关系;第三,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何作为。

  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梳理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发展历程,指出共产主义包含着思想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等多重含义。针对当前关于“共产主义渺茫论”的误解,他着力分析了三点原因:第一是资本的双重作用,第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长期性。

  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浪漫派的现实观展开解读,指出仅仅反讽经验现实会丧失反讽经验当下与追求“诗与远方”之间的合理张力,只有在具备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历史基础上,无产阶级主导的创造性实践才能真正地应对现实,找到积极地推进现实的有效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是对浪漫派“反讽”和“艺术创作”策略的真正替代和超越。

  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回顾了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价值论兴起的最主要契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他认为,这场大讨论给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个人的价值领域。基于此,他将在上海大学价值论研究中心开展重建价值论基本研究范式和方法一系列工作。

  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接受,在于其自身所包含的启蒙、救亡和社会改造三大主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党领导和社会整合是推动中国现代转型的共同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阐述了对生命共同体的理解,指出在人与自然的动态调整的过程当中,人类世界、人类认识、人类价值能成为自组织调节的机制。生命共同体作为一种生态价值、生态思维、生态意识,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的发展的五个层面:一是人的发展的舒适性增强;二是人的发展的层次提升;三是人的主体性得到日益重视;四是人的开放性得到极大彰显;五是人的创新性得到极大释放。同时,他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发展内在冲突问题等。为此,他建议通过政府顶层设计,理论界大力推动以及社会领域的规制与引导等多管齐下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对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行了解读,指出近十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生产逻辑转变为资本逻辑。随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热点,人学的空场问题也日渐暴露。为此,他指出要重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超越外在规定的自然必然性,摆脱经济决定论的干扰,从马克思的哲学里重新恢复人的维度。

  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教授以“‘巴黎手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意义”为话题展开探讨,指出了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为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典文献基础;第二,引发了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前后期分期问题;第三,引发了马克思与自身的“两个马克思”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马恩对立”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黑-马关系”问题。

  中共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探讨了正义理论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正义是一种症候,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奴役,哪里就有正义。正义的诉求一方面是症候,另外一方面又试图解决这种症候。马克思以类似社会心理学家的展开社会症候分析,超越了以往的法学家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观念的内在融合。

  中共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提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哲学要用理性的方式来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应当关注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实践的方式来回答问题,通过对事实的改造实现最终的价值,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吉林大学白刚教授从“资本正义到劳动正义”的角度作了发言,指出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内部,也就是价值规律的视角解释了资本与劳动的不等价性。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价值规律论证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性,进而以否定资本正义来的方式来实现劳动正义。他认为,这种转向是从注重古典经济学的等价交换形式走向了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实际正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就哲学在新时代的创新提出了如下想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相伴而行,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为代表的研究形态,还是以共同体为代表的政治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研究领域都凝结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角,开拓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境界。无可否认,改革开放的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彰显了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象,反映了当代中国人自我创新的总体意识。

  黑龙江大学高云涌教授就马克思主义遗产与市场经济精神重建展开了论述。他认为,运用马克思哲学的方法对经济生产和生活领域产生普遍影响的企业家精神、资本精神、工匠精神等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建构性提升,是新时代市场经济精神重建的必由之路。

  西南大学胡刘教授探讨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性,他主要指出三个方面:首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尤其是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本身的批判构成当代性的讨论基础;其次,马克思历史研究不是从史料本身,而是从现实历史中观察社会发展趋势构成当代性的生成方法;最后,从当代各种挑战中被激活的理论与实践构成当代性的外部刺激。

  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以“以思想解放推动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为题重释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丰富内涵,具体而言包括七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倡导的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第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革命,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与变革;第三,这个原则高度具有彻底性、理想性,是现存世界包括现代国家未曾真正实现的,只有最近的将来才能达到的高度;第四,这个原则高度说到底是人的高度,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第五,这个原则高度或者高度的原则并非是思辨的逻辑推演和应该确立的状态,而是具有现实的必然性;第六,这个原则是从对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的批判与革命中得到的;第七,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提高到现代各国水准,第二步提高到将来要达到的高度。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从“思想与时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启示”“文本与历史: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与《资本论》研究”“前沿与趋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等视角具体展开讨论,这对于总结反思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召开

  据悉,由青年哲学论坛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于2003年成立,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目前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广受关注的高端学术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多家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与多家协同单位共同组成,拥有数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群。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薛睿、王瞻供稿,教师王莅指导)

[责编:郑芳芳]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