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3-29 11: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出版

  光明网讯(记者 秦超) 近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本书由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倾力撰写,旨在通过梳理和回顾南仁东的一生,特别是回顾南仁东经二十二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的光荣事迹,诠释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用尽半生做一件事,用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怀着“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南仁东留下的不仅是“天眼”这座有形的财富,还有许多精神上的丰富遗产。

  作者王宏甲是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为创作这部作品,作家王宏甲赴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历时一年有余,在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那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翔实生动,细节充沛。作者将南仁东的功业与贡献,放在整个人类天文历史上考察,视野开阔、纵横捭阖,使得该作品成为一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长篇报告文学。

  南仁东生于1945年,在新中国长大,是新中国培养的博士、科学家。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同呼吸、共命运。本书写南仁东一生,主题便着力于写伴随着南仁东一生的“我和我的祖国”,感人至深。他48岁的时候,中国的射电望远镜还只有25米口径,不如印度。他去世的时候,中国已有世界最先进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超过二十世纪人类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他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几乎参与了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建设的全部环节。

  “中国天眼”建成,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带来的好处,都是巨大的。但不能忽略,南仁东和他凝聚起的团队,之所以能铸就这个“国之重器”,他们自身最重要的收获是在非常的困境中找回“自力更生”。

  中共中央宣传部2017年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南仁东是新时代的第一个“时代楷模”,本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也深刻再现了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出风范。

  2018年12月31日晚7时,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他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讲道:“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段抚今追昔的话语中,习近平主席两次讲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更宝贵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明确指出,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科技创新成就,而是找回“自力更生”!若举国都能像“时代楷模”南仁东那样坚定而自信地找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新时代中国前途不可估量。所以本书不啻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隆重献礼之作,也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的隆重献礼之作。南仁东故去了,但南仁东的故事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继往开来,去创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生。

  本书通过南仁东建成中国天眼的经历,也有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在为“天眼”选址、建造“天眼”的整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给予了巨大支持,比如无偿修路,主动搬迁,以各种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支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可以说,“中国天眼”的建设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众人拾柴火焰高,事实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据悉,本书已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选定改编电视连续剧,本书作者王宏甲担任总编剧。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