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破题“十四五”,以国内大市场促进大循环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破题“十四五”,以国内大市场促进大循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1-13 10: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胡雅蓓;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张为付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既凸显了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为我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

  基于对当前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科学研判,2020年5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被提出;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双循环”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要求;日前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对于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是统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顺应经济发展历史规律的深远战略抉择,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强国方略。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我国人口众多,面积庞大,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基础。2014年至2019年间,我国消费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内需消费巨大的增长空间形成我国牢固经济根基的“压舱石”,使我国可以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来驱动产业体系构建,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效应对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冲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国内循环必然与国际循环相对接。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不意味着要形成封闭的国内循环,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循环,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要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并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经济循环的角度分析,这一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需求和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匹配和不协调。一方面,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增速大幅下降,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有效的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强大国内市场作为发力点,需要重点关注三条发展路径:

  一是在需求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让居民有钱消费和敢于消费,又能带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同时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为此,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扩大新增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让居民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夯实消费基础;要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要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展居民收入来源,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和救助,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要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畅通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渠道,进一步释放私人消费潜力,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对国内市场消费的支撑力。

  二是在供给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扩大内需与产业链升级相结合,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具体而言,要秉持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引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科技、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适应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以满足消费需求;通过数字经济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应用,引领消费需求;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消费模式和消费增长点,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实现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循环的引领。

  三是在连接需求与供给、国内与国外市场的流通环节,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鼓励现代流通企业实现供应链逆向整合和网络化布局,形成充满内在活力的流通主体;要建设高质量的新型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释放高铁线路网络、长江黄金水道等的运输潜能,同时加快以5G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流通载体;要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循环节点,打通各类流通渠道瓶颈,将“分割”的各个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实现区域流通一体化和城乡流通一体化,形成商品、要素可以自由流通的国内统一市场;要筑牢规范流通秩序的制度保障,持续推进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明确政府在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推动政府部门通过简政放权让权力“瘦身”,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手续,形成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流通环境。

  相关阅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重在释放内需潜力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