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还需做什么?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还需做什么?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7-21 12: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还需做什么?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乡村治理现代化、少捕慎诉慎押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林振义: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还需做什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林振义表示,要想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有几件必须要做的事。首先要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百年间,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艰苦斗争、不畏艰险,在斗争中发展和壮大,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才能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面对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的挑战,更需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才能向着新的赶考之路奋勇前进。其次,要传承发扬党的宝贵经验。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我们党积累了无数的成功经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更需借鉴党的成功经验。最后,要坚持不懈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艾四林: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面貌】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面貌,体现在自主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平性、包容性等方面。自主性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全面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就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个不能少。协调性即中国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人与自然等方面更协调、更和谐。和平性即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都是和平的,中国从不攻击、侵略其他国家的人民。包容性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存,对西方现代化的经验进行选择性吸取,体现了大国情怀。

  摘编自《经济日报》  

  【任理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步走”】

  任理军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不仅如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改善也在持续推进,这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几方面的努力,首先是高产值、低排放的新动能全面发力。其次是碳达峰碳中和效能正在发挥,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的成效正在显现。第三是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国治污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比例不断提升。最后是治污攻坚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不少地方的监管力度与效率有效提升。下半年,生产生活排放强度仍会进一步提升,要适应新形势,加大减排力度,坚守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周学馨:坚持“三治”结合,打造现代化乡村场域】

  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周学馨认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乡村场域。必须将“三治”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兼顾、统一进行顶层设计。既要坚持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法治”及“德治”的作用,不仅要使乡村治理程序透明、有规可循,还要调动群众的力量促进乡村秩序规则的建设和完善,真正实现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为特征的“自治”目标。除此之外,还要从被动发展模式转变向主动发展模式转变,创新一整套让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体制机制,加强“三治”结合的制度建设,真正实现村民“自治”。还要完善“三治”结合的平台载体,发挥议事会、监事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通过村民参与村规民约协商与制定等方式,加强和完善自治和德治的普遍认同。

  摘编自《学习时报》  

  【韩旭:落实“少捕慎诉慎押”需多措并举】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表示,落实“少捕慎诉慎押”,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从严打击的同时,也发挥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社会治理功能,社会积极效果逐步显现,社会监控能力提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可以看见,目前部分旧有观念仍然是贯彻“少捕慎诉慎押”的最重要障碍,影响了“少捕慎诉慎押”理念的落实。因此要贯彻“少捕慎诉慎押”,需要重建观念重塑、考核机制重设、制度重构和办案模式,一是在前期审查逮捕诉讼化改革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将试点中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二是羁押必要性审查应以以公开听证的方式进行,同时对“社会危险性”条件进行细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赋予不服逮捕决定和羁押必要性审查结论的被追诉人以救济权。降低办案人员对口供的依赖,善于运用技术手段获取和固定证据,发挥科学证据在定案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权保障与保障诉讼顺利进行之间的平衡,以有效降低羁押率。

  摘编自《检察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还需做什么?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