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人民日报2022-07-25 09:39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和持久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演进历史都揭示这样一个规律: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进步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这一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有力例证。在距今约6500年及稍晚的时候,中国的粟作农耕技术陆续向南传播到东南亚,水稻种植技术传播到太平洋的西南地区,农耕技术与丝织品生产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亚和欧洲。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在距今约5000—4500年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西亚冶金术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结合后,形成了陶范法的铸造工艺,发展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夏商周文明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播,催生了东北亚地区的青铜时代。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一直贯穿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

  在长期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明对话的思想观念。尊重差异性是文明对话的起点,也是文明能够交流的前提。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主张承认并客观对待差异性。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语,道出事物千差万别乃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情由,启示我们要科学理性对待事物之间的差别、文明之间的差异。《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多元共生才能创新、封闭单一必然僵化,如果万事万物都是清一色的,那事物发展、文明进步也就停止了。

  在承认并包容差异性、多样性基础上,中华文明主张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因素,通过学习消化达到融合创新,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每一个个体、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反对将单一的价值原则强加于不同的个体、民族或国家。“并育”“并行”不仅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存,而且指向万物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等互惠状态。《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不接触外部环境,就会见识短浅。在文明发展上,一种文明若不与其他文明交流,也会陷入狭隘封闭状态,丧失进步的动力。可见,从理性对待文明差异,到与其他文明共生共存,再到与其他文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明对于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中华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对话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张充分认识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通过文明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启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广泛凝聚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如果封闭自己或者企图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改造同化其他文明,就会给自己、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灾难。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平等相待、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