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面对网络舆情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面对网络舆情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来源:学习时报2022-08-29 09:54

  作者:郭蓬元、袁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通过对近年来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研究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初时要么毫不在意、态度轻慢,后来或者慌乱失措或者只知回避,导致舆情事件激化失控最终“引火烧身”。这些都是面对网络舆情时“本领恐慌”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那么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解决好面对网络舆情时的“本领恐慌”问题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舆论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坚持为人民发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所在。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一定要站稳立场,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高地,不搞“权术应变”那一套;在回应网络舆情时牢牢把握对人民负责和以党中央政策为遵循的价值取向,在舆论战中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不被舆情风向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那么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就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新闻和报纸要“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领导干部要明白在舆论战线和意识形态战线上,人民群众才是我们党最为坚定的同盟军,是真正的大多数和主流。在鱼龙混杂的舆论场内切不可被“乱花迷眼”,被少数人的“唱高调”所迷惑;更不能一味依赖走“上层路线”,希冀靠一些网络大V来“摆平舆情”,需知舆论场内高声喧嚷的大V终究只是少数,但有撼山震岳力量的却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在舆论场内想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不能自顾自“拔高调门”,搞那些“曲高和寡”的东西,阳春白雪要有、下里巴人更不可缺。只有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切实把群众路线落实到舆情工作之中,才能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要依靠制度和组织建设融汇集体智慧。制度优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核心优势之一,创新制度建设是领导干部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不二法门。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功在平时,无平日之积累难有一时之作为,需要建设一套常态化运转的网络舆情应对制度体系,强化日常对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发觉网络舆情信号时能够及时预警响应,辅助领导干部做好应对决策,在舆情平息后能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覆盖。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关键在沟通顺畅,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逻辑怪圈,建设一套内外畅通的舆情沟通体系。

  组织建设是发挥制度优势的重要保障。高效率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重中之重,提升响应速度和应对速度把舆情平息在苗头阶段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最优解,因此要尽可能精简组织架构和中间环节,以最快速度履行“发现—决策—执行”的工作流程,保障在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可从速反应、移缓就急。应对网络舆情应当坚持法治化思维,把法制部门和监察部门吸纳进舆情应对组织中,在事中及时做好对责任人员、责任单位、责任行为以及应对举措的合法性、合规性与合理性审查,在事后适时完成对责任主体的奖惩追责,保障网络舆情应对时刻保持在法治轨道上,力避因“乱作为”产生的次生舆情。专业化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所在,提升舆情工作专业化能力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工作队伍。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大胆创新选材和用人机制,着力遴选或专业对口或具备经验,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平台,能实时了解最新的网络动态,可以自由融入网络社区文化的年轻化队伍。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沟通维系一支由相关专家和自媒体组成的“外援”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给予指导或协助引导舆情风向,作为对舆情应对工作的有益补充。

  还要学会巧用札记等舆情研判工具。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但学会巧用舆情研判工具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尽可能快地提升这一素养。学会巧用监测札记对已平息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复盘分析,或追踪研判最新的网络舆情事件,记录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平台、存续的时长、主要参与群体和观点,识别与剥离谣言和“带节奏”,分析其中蕴含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并尝试研判关键节点划分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阶段,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并与现实对照,分析应对举措存在的优缺点,以此来提升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和对舆情发展趋势的研判能力。学会巧用情绪量图分析网络舆情的“情绪流量”,在绘制情绪量图前可先归纳分析网络舆情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云图分析舆论场内的主流情绪,再以我为基准运用情绪量图对“情绪存量”进行支持、反对、中立和次生危机四象限分类,分析“存量”归属、预估“增量”象限,从而提升感知网络舆情变动的灵敏度。学会巧用传播路径图研判舆情传播流域,紧扣网贴转发路径和二次创作的源头追溯,找到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的关键账号,以主要账号为关键节点,结合账号的影响力水平预估其受众群体、传播速度和次级传播水平,通过对关键节点进行赋值连线,推断网络舆情的传播流域,进而加深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理解。学会巧用流程分析图分类分阶段研判网络舆情生命周期,依托自身的舆情敏感度结合之前研判工具的运用,定位网络舆情流量增损与情绪缓急的关键信号和关键点,将网络舆情事件分类为轻微、一般、重大等不同级别,进一步详细拆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平息、潜伏等多个阶段,依据舆情信号分阶段绘制折线图,再依据关键点位绘制流程趋势的曲线图,以此来提升对网络舆情整体态势的把握能力。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