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胡正荣: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胡正荣: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9-07 11:45

胡正荣: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明交流互鉴、服务贸易、经济发展、科技强国、立法工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胡正荣: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需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一是增进认同。我们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孕育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追求的认知与了解,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二是拓展内容。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文物瑰宝的展示、展览,还包括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文化交流机构的构建、文化交流活动品牌的打造等内容,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增质,加大交流对话力度。三是创新形式。当今世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手段和路径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交往能动性,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所赋予的各种传播能力,挖掘多种文化构成要素,广泛使用多种移动终端,不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诚:服务贸易助力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改进全球和地区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诚指出,日前,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落下帷幕。一方面,服务贸易可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服务贸易不仅是对传统的“服务”进行贸易,也是对“高端制造业的增值内容”进行贸易,而且还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服务贸易正不断改进全球和国内各地区的发展格局。世界贸易组织(WTO)很多年来已将服务贸易作为主要谈判内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区域合作协定也将服务贸易作为主要条款;我国各省市也积极顺应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区域战略布局。展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我们要不断扩大开放,提升服务贸易发展质量。要依托生产性服务贸易,增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抢抓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先导权,就数据跨境流动等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雪松:把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更好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雪松表示,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在用好现有优势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更好结合起来。一是推动需求扩容提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通过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消费平台载体,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在空间布局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人口流动、产业空间集聚等形成良性互动,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二是推动供给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推动效率持续提升,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一方面,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优化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杨小敏:“大科普”助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小敏指出,相对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上天然具有滞后性,所以科普就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进行高度组织化开展。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新要求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应对。一方面,《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上采取一系列封锁性行为,需要我们强化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另一方面,《意见》对科普工作进行了系统而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体现了以“大科普”理念为指引,以科普法为遵循,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其中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强调科普和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并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需明确,广义的“大科普”和“大教育”是共通的。从行为主体和对象看,二者同属于国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范畴,涉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意见》也强调了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责任,提出方向性的要求,并关注和解决修订完善科普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科普载体和组织形式的数字网络化等现实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耿姗姗: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耿姗姗表示,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是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和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根本上是政治领导。主要包括:一是由中共中央提出立法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针战略,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二是中共中央加强对宪法和重点法律制定、修改工作的领导。此外,科学严密的程序,是提高党领导立法规范化水平的重点。党领导立法,一方面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立法过程应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诉求的平台机制,同时,立法者应有效整合多元复杂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严格执行请示汇报程序。该制度有利于全面地向党中央反映立法中的重要问题,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于立法的意愿和呼声,丰富党中央倾听群众意见的渠道,以使党的立法决策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胡正荣:多措并举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