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增强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增强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12 10:22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开设“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网上理论传播专栏,持续推出系列理论解读文章和新媒体产品,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系统总结十年来“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作者: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天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坚守本根、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这使中华民族既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又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使得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乡村倾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实现华丽转型,越来越多的乡村资源得到传承开发,文化产业园区的城市会客厅功能凸显,乡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价值引导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对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到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从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到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联动发展,文化惠民“大礼包”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小康”带来的幸福感。这也进一步说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加大投入,重心下移,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破解公共服务不均衡难题;又要效能提升、创新阵地,瞄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资源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品质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与各领域融合逐渐深入,“文化+”作用更加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202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文化产业赋能效益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创开发引爆消费市场。在江苏苏州博物馆,400多年树龄的紫藤树种子和国宝风味抹茶饼干引发游客抢购;在三星堆博物馆,“出土味”“青铜味”两款冰淇淋成为消费爆款……还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启“夜游”模式拓展服务时间,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浮现,呈现出高品质的特征。

  当下,数字时代的到来正不断加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科技变革带来文化产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革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各种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疫情中异军突起的云展览、云演出、云旅游等模式逐渐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也更加清晰地表明,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中的创新,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出版、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也将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供给。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不断丰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提振了文化自信,提升了精神境界。从《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到《只此青绿》的一票难求,再到“博物馆魔性演唱会”的走红,越来越火的传统文化IP已成功掌握流量密码,重燃了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人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也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基因,提炼中华文化符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文化强国建设步履更加矫健、底气更加雄浑。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广泛传播、走脑入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之源。

  比如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步伐不断加快,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现象。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超过1亿,网络文学已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特征有机融合的网络文学等文化载体,已经成为文化交流新名片。而诸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一帧帧精彩呈现,不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书法篆刻、中国门、中国窗等元素的创新应用和创意表达,更是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平台传递中国美学、展示中国意象的高光时刻。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为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了创新范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互联网的普及下,短视频、网络直播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而随着国潮的快速兴起,汉服风依托短视频从中国刮向世界。在TikTok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3亿次,Instagram上“汉服”话题相关内容浏览量更是突破了49亿。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同样通过“云见面”等形式在网络走红,化身全世界友好的文化使者,成功圈粉无数海内外观众。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迭代创新,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一批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精品,以优质的网络作品、版权、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参与全球竞争、树立国际品牌,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优质内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事实证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无从谈起,更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构筑起中国精神,传递了中国价值,展示了中国力量,也不断巩固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夯实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者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低碳美丽中国建设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不忘初心,让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破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梗阻,奠定高质量发展雄厚基础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新时代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实现“双碳”目标贵在统筹兼顾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五链重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中国经济不惧疫情冲击,逐浪前行的时代价值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加强示范引领,建设美丽中国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 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