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7-15 09:04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开设“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网上理论传播专栏,持续推出系列理论解读文章和新媒体产品,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系统总结十年来“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作者: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教育、科技、政治、军事、外交等诸方面的竞争格外加剧。一国竞争力的基础在于教育和经济,因此,有人说21世纪是新“double-E”(即Education与Economy)的时代。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迅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和经济更是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凡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这十年,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关系协调、共同发展,共同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双超越”。

  教育与经济比翼双飞、不断突破

  这十年,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均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这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9年就首次超过1万美元;与此同时,我们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9年就首次超过50%,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

  这十年,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进入贡献凸显期。这十年(2012-202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人均国民收入总值(GNP)总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等都占改革开放四十四年(1978-2021年)总成就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GDP总量总计为1446万亿元(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852万亿元,占比为58.9%。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钱包”鼓了,衣食住行更加富足便利。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来看,1978年以来四十四年的总计为107.8万元(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60.9万元,占比为56.5%。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大幅度地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1978-2021年的四十四年里,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量总计达到15366万人,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8033万人,占比为52.3%;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总计达到1313万人,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800万人,占比为60.9%。

  这十年,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实现“双超越”,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对于人口规模在两千万以上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均水平想要赶上发达国家是十分艰难的。1978年以来,我国是人均GDP增长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最快的人口大国之一。这十年,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排位中,双双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向更高的目标大步前进。201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超越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41.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2551美元,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美元。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超越”,进入了世界各国竞争的“上半区”,这是质的飞跃。

  经济支持教育发展的贡献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教育发展,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下,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这十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这也是强劲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2万亿元,这是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之后占GDP比例首超4%,达到4.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所指出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此后这十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始终维持在4%以上,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成就斐然,实属不易。在1992-2021年间的三十年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计约为51.1万亿元(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2021年的数据是估计值),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35.2万亿元左右,占比约为68.8%,即这十年的合计是党的十八大之前二十年合计的两倍多。

  这十年,我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主要责任在高校。为此,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年来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亮点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正逐步形成。教育部也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实力强起来了。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应地,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这十年,我国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学历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在1978-2021年的四十四年里,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规模总计达到12414万人,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7179万人,占比为57.8%;我国毕业研究生规模总计达到926万人,其中这十年的合计为598万人,占比为64.5%。

  这十年,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占改革开放以来总增幅的一半以上。就业人员的人均GDP是衡量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指标。按照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就业人员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6302元提高到2021年的147120元,总增幅为140819元,其中这十年的增幅为71706元,占比达到50.9%。(该数据由作者根据历年官方公布的就业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这十年,我国GDP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而同期我国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出现“双降”,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十年,我国高校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对经济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由高校获得,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各种重大科研成果的主产地集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身上,实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近年来,清华大学的“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天机芯片及类脑计算系统”、北京大学的“植入前胚胎发育机制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中国科技大学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高校所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明显且持续增强。

  展望未来十年(2022-2032年),我国教育与经济都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稳步提高,取得更大的成就。未来十年,我国人均GDP非常有希望达到2万美元以上,踏进“入门发达国家”行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70%,进入到普及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国将更加接近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发展目标,更加迫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改革创新,协调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促进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强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助推经济强国建设。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者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低碳美丽中国建设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不忘初心,让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破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梗阻,奠定高质量发展雄厚基础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