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0-13 09:41

  作者:翟小宁、刘红梅(中国人民大学)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应努力达到的境界。“经师”所具备的深厚学识、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与“人师”所具备的崇高信念、高尚师德和大爱精神彼此相关、互融共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1800多万名教师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要精通专业知识,涵养德行,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

  “经师”要有深厚学识。教师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智者”,深厚学识是其立身之本。没有扎实学问、深厚学识的教师,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教师的深厚学识,既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又包括实践性知识。在所有知识中,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科知识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而专业知识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不断夯实教学功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教师仅有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法宝。教师要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转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个人的真才实学去启发、引导、影响学生。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同时教师的专业性也受到极大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教”。由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追求持续的知识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与时俱进,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最实用、最先进的知识;另一方面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使自身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经师”要有教育智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要提升教育智慧,实现教学能力的跃升,广大教师要坚持潜心研究学问和关注社会发展相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既要埋头做学问,还要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用理论研究来促进教学实践。

  “经师”要有创新精神。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教师自觉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才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一方面,教育要为未来的人才赋能。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兼备的人才,是跨界的综合性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教师要培养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用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的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实践表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对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变革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探索新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和创新。

  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人师”要有崇高信念。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有崇高信念的“人师”,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新时代的教师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只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崇高信念的“人师”,也必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人师”要有高尚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成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核心要素。师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教师作为人本身的道德修养。读书即是立德,教书亦为立德。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条件。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师”对教师这个职业一定是忠诚和热爱的,他们爱岗敬业,甘当人梯,以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心灵,使学生掌握真才实学、涵养高尚品德。广大教师必须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德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一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具有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知行合一的榜样作用,还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成就学生的智慧灵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如此才能以正确的道德观影响学生,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学的典范。

  “人师”要有大爱精神。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教师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广大教师要做到用大爱培育爱。张桂梅出于爱的本能在贫困山区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即使身患重病,她依然爱生如子,陪伴呵护学生,像慈母一般给予关怀。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石。这种大爱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是唤醒,唤醒生命、唤醒灵魂,让学生的心灵觉醒、智慧开明,让生命自由舒展。广大教师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关爱的初心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用行动感化学生,用理解帮助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爱的火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应努力达到的境界。应该看到,“经师”和“人师”是内在统一的,其内核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者。“经师”所具备的深厚学识、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与“人师”所具备的崇高信念、高尚师德和大爱精神彼此相关、互融共促。广大人民教师要努力在教书育人实际中将两者统一起来。

  一方面,要以“经师”之“才”促“人师”之“德”。“经师”是成为“人师”的重要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重在“学高”,“人师”重在“身正”。离开了“经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为师”过程,不可能达到“人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为范”目的。

  另一方面,要以“人师”之“德”帅“经师”之“才”。“经师”是“人师”的基础和前提,而“人师”是广大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它内在包含了“经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只有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立足新时代,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奋斗,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