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优秀人才从教既要进得来更要留得住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优秀人才从教既要进得来更要留得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1-01 10:23

  作者: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据媒体报道,最近,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是硕士毕业,还有1人曾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不久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招聘了22位教师,其中有15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也引发广泛关注。名校硕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现象,正在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

  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的现象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现在则越发普遍,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反映出当前教育发展欣欣向荣、教师工作吸引力提升的局面,更是国家对教育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持续投入的成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成为基础教育工作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是制胜法宝。实际上,目前我国教师队伍虽然整体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学历水平上与中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加强高层次教师培养,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需要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争相从教。

  但是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层次不能只是靠少数名校博士加盟来解决,关键还是在于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就着重提出要推进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包括公费师范生攻读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教育硕士和博士招生扩大等一系列举措。一方面需要加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内涵发展与学科建设,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习实践等各环节都要推进改革,实现“4+2”贯通式培养,吸引优秀在职教师攻读教育博士,并进一步提高其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可与师范院校合作,发挥学科教育优势联合开展研究生层次培养,尤其是在国家紧缺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上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不只是要让优秀人才进得来,更要留得住、教得好,让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学校从保障、支持上多下功夫。不少研究发现缺乏师范训练的综合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时在站稳讲台、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容易在生涯发展前期陷于对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模仿,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完整性、教学任务完成度,而忽视对课堂生成的把握、对学生差异的回应,其在学科知识系统和理论积淀的优势未能有机转化为有效的学科教育教学。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为这些教师提供较为系统的入职培训,并在师徒带教、学科教研上予以支持和引领,而且这类高学历教师在学科研究方面有优势,可以带动其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其专业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这类高学历教师在带班管理上缺乏职前准备,对学校非业务性工作了解不足,因此学校应当为他们主动减负,入职前三年可不安排担任班主任工作,让其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科教学的设计、研磨之中。再者,部分中学往往把这些名校博士作为竞赛教练来培养,过早让他们脱离正常一线教育教学场景,造成工作的单一化、工具化,也使得他们难以建立专业认同和专业使命感,虽然能暂时对竞赛成绩有带动,但对其专业发展和持续成长不利。学校教育始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而不是以应试为取向来进行教师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核心仍在于教师责任担当和教育情怀,只有真正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把育英才作为一份使命,教师才能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总之,我们欣喜于一批批高学历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为人才强国建设夯实基础。但我们更需要建立高层次教师培养机制,更需要完善优秀人才职后发展的支持保障,真正让优秀的人教出更优秀的人。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