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1-08 09:28

  作者:刘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杨振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开创出不同于以往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新路径,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战略思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怎样推进人类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造性认识,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引。

  一、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原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成就,科学回答了在“西方模式是现代化的样板”的论调中“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战略问题。囿于以往人类现代化模式的单一性,长期以来世界流行的现代化论调都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视作人类通达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进而否定现代化道路存在多种选项的可能,这种论调显然背离了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进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成功的实践揭露了这一论调的荒谬性,以自主性探索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从政治性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基础,而且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显著区别。从受众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路,具有其他现代化模式所不具备的突出优势。从发展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探索,不同于以往把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或是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衡量指标的单向度现代化思维,以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对人类以往现代化理念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坚定姿态,科学回答了在不同制度形态的竞争共存中“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往往伴随着“血”与“火”的纷争。在“主-客”逻辑的支配下,部分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被掠夺的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对现代化发展的西方模式的迷信,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两极积累”“一级压迫和剥削另一级”“弱肉强食”的次生弊病,以合作共赢、共同应对挑战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路径选择。一是以和平发展代替殖民掠夺,在和平与发展中建构符合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现代化新模式,用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印证了和平发展型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探索出符合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现代化新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方案的新选择。二是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在推进本国现代化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诉求,在开放合作中与世界各国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种理念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零和博弈思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理论辩护,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二、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怎样推进人类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张文明没有高下之分,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这一重大问题。每种文明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禀赋,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然而,国际舞台上仍存在“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论”“文明优越论”等不和谐论调,为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单边主义行径提供说辞借口,阻碍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人类社会本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文明形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权利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文化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之外开创出另外一种社会制度的文明形态,而且突破了对“文明”先进与落后的简单界定,在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认知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战略前瞻中丰富了人类对“文明”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价值遵循,充分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义担当,科学回答了“怎样推进人类文明”这一战略问题。在逆全球化思潮、新冠肺炎疫情和局部地区冲突动荡等问题交织影响下,人类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亟需解答的世纪之问。对此,中国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主张多元文明合作发展,为“怎样推进人类文明”提供中国智慧。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建立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汇聚了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优秀价值品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探索得来,内含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时代诉求,由此衍生的文明新形态势必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准则,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行动指南。

  三、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为深厚的价值底蕴和中国特色。在发展布局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准确对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战略任务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持续开拓中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阶段和实现路径。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大制度优势,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行进的正确方向,而且持续涵养着中国道路发展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接续奋斗,不断明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任务,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攻坚克难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尝试,映照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和不懈努力,用生动而有力量的事实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觉和战略前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对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解答,也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导向,不仅是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关键密钥,也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智慧指南。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EKS004)。)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