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不断涵养浩然之气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17 09:31

  作者:赵淑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涵养浩然之气是赓续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希望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坚定信心、顽强拼搏,让浩然之气充盈全社会,用实干创造美好未来。

  浩然之气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涵养浩然之气,是古人加强修养的重要要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浩气长存,正气磅礴。浩然之气,是将高尚的道义原则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形成宏大、刚直、正义的精神状态。拥有浩然之气的人,不管处境如何,都会坚持理想不变、志向不变、原则不变,行为国为民之大道。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浩然之气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接续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坚持理想、淡泊名利的高尚追求,不徇私情、刚正不阿的廉洁品质,而且汇集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我们要从中华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养分,提升思想境界,涵养浩然之气,不断开阔眼界心胸,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浩然之气新的内涵。回顾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带领中国人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浩然之气。比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等等。这些宝贵精神品格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注入了新的内涵,而且使其不再仅仅体现为个人的精神状态,更体现为一个先进政党的精神状态。新时代十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赓续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浩然之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奋斗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的浩然之气,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奋进新征程必须涵养浩然之气。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浩然之气不仅表现在生死关头、重大考验之时,也表现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之中;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品格要求,也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全党全社会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必须涵养浩然之气。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涵养浩然之气,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理论武装,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始终坚守崇高理想;树牢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热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淬炼党性、提升道德。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查找自身在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上的不足,不断涵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敢于担当、勇于斗争、廉洁奉献等浩然之气。同时,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共同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把涵养浩然之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